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一、认识是一个有选择的过程
二、时空选择不同是中西文化的根本分野
三、《内经》的思维原点——时间
四、时空选择决定思维方式和基本哲学观念
我们反对用方法(怎么做)来定义什么是科学,不等于方法不重要。科学方法决定科学认识的走向和形成什么样的科学形态。
科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门类,所采用的根本方法以及由此而决定的走向和形态,受到民族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与制约。人文传统包括思维方式、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等。而自然科学从来就离不开人文观念。具有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国家民族,就会有不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认识取向,从而造就出不同类型的科学家,形成不同的科学体系和形态各异的科学史。
科学方法和认识取向,说到底,是对认识的一种选择。
一、认识是一个有选择的过程
[在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不限于反映和加工]
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片面的。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主体的能动作用也不限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主体的能动作用首先在选择]
主体的作用首先在选择:选取与自己的知觉能力、主观需要和认识方法(兴趣、偏好)相对应的实际存在的信息,然后进行输入和加工。
世界无限深广、丰富、多样。不是它提供什么,我们反映什么,而是我们选择什么,它就向我们提供什么。反映受选择制导。
选择的客观前提是,现实世界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层面性和可能性。人究竟能从认识对象那里获取何种信息,与认识主体所应用的工具——概念体系、参照系统和观察手段有密切关系,由此也就规定了所产生的文化—科学体系会有何种形态。
[没有万能的方法,没有无限性的选择]
但是,主体的选择永远是具体的、相对的、有限的。如前所述,世界上没有万能的认识方法,因为任何个体事物都只能是一偏,不是一偏,就无从存在。所以一切科学方法都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一切认识方法只与世界存在的某个层面、某个特殊领域有对应关系。用具体的有限的方法只能进入与其对应的世界的某一具体层面或具体领域,而不能进入其他层面或领域。这就决定了西方的科学不可能是唯一的科学,西方的方法不可能是唯一的方法,用西方方法把握的世界(知识、艺术、宗教)不可能是全部世界,只能是世界的一个层面。而世界有很多的层面。
[运动形式不同,决定学科分类;认识层面不同,决定科学多元]
认识客体的运动形态的不同,即认识领域(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科学学科的分类,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等。同时还要看到,同一认识领域(对象)具有不同的层面,如同一事物的物质实体构成和自然整体关系,就属于不同的层面。
因此,即使在同一学科内,也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方法和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医、西医同以人的生命为研究和调控对象,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套人体模型和诊疗方式,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事物有多层面,不容否定]
如果认为,对同一领域(对象)只能产生一种形态的科学知识体系,那实际上是否认了事物存在层面的多样性和认识取向的多种可能性。这与世界具有无限性和复杂性的观点相悖,也与认识主体对于信息具有选择性的事实相悖。
综上可见,认识主体多样性的选择,决定了科学与文化的多元。
二、时空选择不同是中西文化的根本分野
[时间空间概念的重要性]
就我的观察,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最重要的是时空选择。
时空选择是决定文化性态的原始出发点。而中西文化的根本分野正在于时空选择的不同。这里所说的时空,是就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直观感觉而言。
时间和空间为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各有其独立意义。没有离开事物存在的绝对时空,其本质在于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展开规模。
时空概念构成一切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时空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着人类描述世界万物的整体框架。因此,科学认识上的任何一次比较重大的革命,都需要有时空概念的相应调整或改变作基础。
[时空概念的基本内涵]
直观概要地说:
空间的特性是广延和并存;
时间的特性是变易和先后。
事物存在具有广延性。广延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看作是并存事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展现。事物存在的广延性就是空间。
事物存在还表现为过程。各种事物形态不停地消逝着,又产生着,从而显示出变易和持续。这种变易和持续向着一个方向前行而不可逆转,使事物或系统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因而使人作为认识主体形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观念,这就是时间。
[中西文化各有不同的时空特征]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属于空间文化;诞生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则具有突出的时间特征,属于时间文化。空间文化和时间文化是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两类文化。
[在认识过程中,时间空间必有选择,不能并重]
时间和空间是万物的两种最基本的性质。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空统一不可分割。但是时间和空间又是两个相互分别、各有自己的独立意义的方面,对于事物的存在起着不同的作用。当人们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可能时空并重同等顾及这两个方面,而必定有所选择:或以空间为本位,从空间的角度看待时间和万物的存在;或以时间为本位,从时间的角度看待空间和万物的存在。这两种态度和做法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类都是必要的,有益的,不可避免的。之所以有这两种选择,是因为人的思维和感知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意中心。因此,在对待外界事物时,或以空间为主,或以时间为主,这两种作法只能分别进行,而不可能体现在同一认识(及审美、玄想等)过程之中。
[时空选择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主客关系]
正是这两类时空选择产生了或对应着两种不同的主体与客体的耦合关系,因而决定认识和实践朝两个方向发展。于是人类文化分成了两大源流。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秉持天人合一;西方文化的主流则偏向于以空间为主,实行主客对立。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就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
提出时空选择问题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时空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说来,时空紧密地统一在一起,无所谓谁重谁轻,谁主谁从,因此只要如实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也就不存在时空选择的问题。
其实不然。
[事物本身的时空属性,有轻重之分]
时空确实紧密地统一在一起,不可分割。但对于不同事物的存在,时空的意义却有轻重不同。如对于一个生命体,其时间意义更重,而对于一大块坚硬的石头,其空间意义更重。
[必须看到时空的差异性和对时空把握的相互排斥性]
就认识过程而言,上述反驳至少有两个问题要澄清:一是人所获得的科学真理与其把握的客观事物并非是等价的。前已指出,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具有无限的层面和丰富性,人对它的科学认识至多不过是捕捉了其无限层面和丰富性的一个侧面。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只看到时空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还必须看到时空的差异性和对时空把握的相互排斥。
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但截然是两个方面,两种属性,各显其用,毫不含混。在人面前,永远有时空两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对于这两个方面,可以而且必定有所侧重。中西方两类文化,两种对世界的认识,可以做证。
中国文化以时间为本位来审视、理解和对待世间的一切:
[1]、以时为正,顺时而行
《尧典》: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尧善于治理天下,以致“黎民于变时雍”。应劭曰:“黎,众也。时,是也。雍,和也。言众民于是变化,用是大和也。”(引自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尔雅·释诂》亦云:“时,是也。”是,又写作“昰”,即正确。以“时”示正,意谓合于时,则正确无误。
段玉裁:“《释诂》曰: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说文解字注》)
为了使众民合于时正,尧命羲氏、和氏,谨遵天数,推算日月星辰,制定历法,告时令节气于民。[1]
《周易》: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系辞下》)
王弼:“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是故,卦以存时,爻以示变。”(《周易畧例》)
《易传》:
“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随·彖》)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彖》)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文言》)
“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无妄·象》)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
“变通者,趣时者也。”(《系辞下》)
《管子》:
“时匡天下。”(《霸言》)
老子: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25章)
“逝”指时间,意谓“道”就是不断逝去的时间。司马谈:“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论六家要旨》)
孔子: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以时为正”的传统,强调天道、人道因时而变,与时偕行,故曰“君子而时中”。中道与时相统一,“时中”即以时为正。孔子是知行中道的楷模,与时偕行的典范,所以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
我们知道,孔子一生好学,以学为乐。《论语》首篇“学而”,其第一章之全文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如何解?看上去好像毫无联系,为什么连在一起说而成一章?还要恭置于首篇之首?
关键在这个“时”字。此“时”,不是“时时”、“时常”之时,而是“因时”、“随时”、“趣时”,即“君子而时中”之“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是说,要顺遂时间条件的变化,把学来的前人的知识和理论做适当的损益,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然后加以应用和实践。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所以会从内心生出喜悦。
知识的继承和创新不仅要因于时间,还要关注空间。“有朋自远方来”,就会把远处不同地域的知识与信息带来,扩大我们的眼界,完善我们的思考,提高我们的判断力,使我们对知识和理论的发明与创新更加丰富和牢靠。所以远方而来的朋友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由于对前人的知识、观念和理论有所损益,有所创新,走到了时代的前面,自然会引起周围很多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和批评。孔子及其后学,以及后世所有真儒,就是一群走在时间前面而不被理解的人,故“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孔子一生治学的总叙。
范蠡:
“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时不至,不可彊生。”“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從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国语·越语下》)
《中庸》: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商君书·更法》)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錤,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
庄子:
“古之真人……以知为时。”“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庄子·大宗师》《养生主》)
“以时顺脩”。(《荀子·王制》)此系荀子王道为政的一项重大原则。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吕氏春秋》:
“智则知时化,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决胜》)
“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首时》)
韩非:
“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韩子·功名》)
[2]、将宇宙看作无限演生的过程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
孔子: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四时运行,百物生化,系“天”本身的内容和主旨。
《易传》: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见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
视宇宙为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是中国传统文化普遍接受的看法。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人偏重从生化的角度,而不是构成的角度,去理解各类具体事物。
[3]、开掘时间,追求美好事物的长久
《易经》本旨在于“彰往而察来”,把时间过程看作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将事物演进的时间规律作为研究和应用的主要课题。《周易》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正是为了求久。“可久则贤人之德。”(《系辞上》)民间则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言教和祈盼。
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59章)“有国之母”,指保有国家的道理和原则。此乃道家关注的一个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对可持续发展有深刻思考和卓有成效的理论与方法。
荀子说:“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中国古代学术深入研究了如何通过调节以维持整体和谐,从而实现长久存在和持续发展的理论,其核心即中和之道。这一思想贯串于科学与文化的各个方面。
自古重视生态的维护。传说黄帝时即有“节用水火材物”的观念。禹之后,历代对自然资源实行“时禁时发”——适时封禁,适时开发,以利生态的恢复和保养。鱼网网眼不得过小,等。
[4]、发达的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学相当发达。天是关于自然界的最高概念,其直接的显现是空间。但是,中国人却将天落在“时”上,称为“天时”。《贲·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观察和计算天体运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测算历数。
截止到太平天国,中国政府颁布的历法达102种之多。春秋时认定太阳的回归年为365.25日,只比实际的回归年长度多11分14秒,已相当精确;西方达到同样水平则迟后了500年。那时还采用19年而7闰的方法,较好地调整了回归年与朔望月的长度;古希腊人得知此法要比我们晚100年左右。
[5]、重农时
中国古代农学取得辉煌成就,注重农时是其法宝之一。《吕氏春秋·审时》开篇曰:“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候,即指天候农时。战国时代大致完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诗经小雅·鱼丽》:“物其有矣,唯其时矣。”孟子:“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錤,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矣。”(《荀子·王制》古人将准确把握农时,乘作物自然生长之“势”,作为农业丰收的的根本保障。
[6]、关注时间的宗教
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其教旨在于通过修炼心身,使自我“羽化登仙”,以追求生命的永恒。
佛教以一切事物不能常住为据,证明万法自性归空,是从时间着眼而获得的觉悟。佛教认为万相不真,因有成、住、坏、空。其对现世界的看法和价值判断,是从时间角度作论证的。
[7]、重血缘宗族,重历史传承
中华民族重视血缘传承,重视宗族,以致进入“奴隶制”、“封建制”以后,血缘宗法关系仍然牢固地网络着中国社会。这一对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极大的特点,就是时间思维的一种表现。而古希腊,一当进入奴隶社会,就建立起以地域疆界为基础的城邦制国家,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居住地域划分,而血缘宗法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迅速淡出,反映了古希腊人对空间的相对重视。
中国的历史记载连绵不断,内容丰富,除二十五史,民间还有许多野史、笔记、族谱、家谱等,构成世界史的一大奇观。
中国的文化传统自古至今,代代延续,保存完整,从未断裂。
[8]、中国艺术——以“气韵生动”为主题
中国艺术的主题,在于“生动”表现审美对象的“气韵”。
“气韵”指生命行进的韵律,很像一首由生命流动所弹奏出来的悠扬乐曲。
中国人主张美产生于一阴一阳的变化,这变化与数有一定关系。但“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系辞上》),这数不是固定的比例,而是合于规律的和谐的变量。
中国艺术追求的是生命气韵所显示出来的时间美。这种美由阴阳、刚柔、进退、开合、动静、虚实、往来、消长等对立要素有节律的推移而产生,实质是一个过程和对过程的感受。
中国艺术所表达的是过程美、动态美。
中国绘画:
不需要“光影”和“透视”。主要运用线条,以显示动态、气韵。
着意刻画的是生命节奏的跌宕起伏,卷舒迟速,重传神而不重形似。写意,艺术地表达体验和感受。体验和感受存在于时间之中。
中国雕塑:
不刻意讲求质感和形体的精确比例。重面部表情。“神”存在于时间之中。如秦“兵马俑”,庙宇塑像。
中国建筑:
动感强。羽翼之美的屋顶、飞檐。起伏蜿蜒的万里长城。
西方传统文化以空间为主:
[1]、哲学——重视空间,轻视时间
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们在创建学说时很少讨论时间问题,而花了好多气力争辩有没有虚空。
毕达哥拉斯派:以“数”为世界的本原,认为由数产生点、线、面、体,再由体生出水、火、土、空气四大元素和世界万物。这意谓,万物由空间产生,而空间连接本原。
爱利亚派:巴门尼德根本否认变化的可能,因而指斥时间不属于真实的事物,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只属于人们感觉中的不合逻辑的世界。
芝诺的著名辩题: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非矢不动等,实际上也是单纯从空间角度讨论问题,屏弃时间的连续。
原子论:德谟克里特:一切事物的始基为原子和虚空,而原子永恒不变,没有时间属性。万物由原子集合而成。原子的数量无限多,能运动,没有性质的差别,但有形状、大小、位置和排列的不同,因而构成了各种各样的事物。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主张世界为神所造,空间为神创造世界时所使用的永恒“质料”,存在于世界之先,为万物的创成提供了框架,像是一个母体。而神在创造世界时也就创造了时间,时间只是神创世界所用永恒模型的运动影像。它属于被创造出来的感性事物,当然在永恒之外。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时空理论以动力学为基础。与古希腊其他哲学家相比,他给予时间以更多的关注。他肯定了时间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永恒性,把时间和运动联系起来。但是他强调空间位移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而时间本身不是运动。因此,依照他的理论,空间是本位,时间不过是空间位移的计量,空间显然重于时间。
[2]、科学源头——几何学
西方公认其科学的源头系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它是讨论空间数量关系的经典,对西方科学和哲学思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点也有力地说明,西方科学传统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生长和壮大起来的。
中国学术的源头——《周易》,《周易》“彰往而察来”,是时间科学的经典。
[3]、天文、宇宙学——以空间和物质实体关系为主
西方天文学的关注点不在时历,而在测算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文艺复兴之后,伽利略等人创立的天体力学和后来的大部分(不是全部)天文理论,都是以研究天体空间关系为主的。
宇宙大爆炸理论讨论的是物质实体的运动过程。
[4]、最发达的学科是物理学
牛顿力学、电动力学、相对论、量子场论等都主要是研究空间属性。西方自然科学以物质实体为基础,物质实体的基本属性是广延和质量,属于空间或空间性存在。
中华传统最发达的学科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生命的本质在时间。
[5]、宗教
西方普遍流行的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建立在上帝与人类、天堂与世间分隔相对的基础之上,其观念以设定的空间分离和二元对立为前提。
[6]、艺术——着意表现空间美
西方传统艺术以表现审美对象的空间美为主要目标。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主张美产生于数的和谐,美由数的一定比例决定。由此西方艺术把与美相关的数规定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比例,如“黄金分割”。这样的美属于空间美。
古希腊美学的中心之一是崇尚人体的形体美。但无表情。
西方建筑多借鉴人体的比例和度量关系。
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是“光影”和“透视”,以造成强烈的空间效果。然而只有当时间处于停止状态时,才可能有再现于画布上的固定的光影和透视。其空间效果的取得是以牺牲时间为代价的,因为画面通过光影和透视再现的世界,只能是时间为零的世界。
西方经典绘画和雕塑,以严格的人体解剖为基础。
西方人喜欢的是静态美,中国人喜欢的是动态美,等等。
3、《内经》的思维原点——时间
[《内经》以四时阴阳为道]
《内经》以时间为本位,把人和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过程。其直白而集中的表述,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阴阳的根源和本始表现即昼夜四时。四时阴阳正是天地大系统所显示出来的时间。《内经》以四时阴阳为人和万物的根本,可见是要从具体的时间过程和由此引申出来的特性,研究人与万物的死生、沉浮、终始等一切变化规律。更要注意的是,《内经》把顺从时间所显示出来的规律,如春夏秋冬、黑夜白日等,视为“得道”。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内经》更明确指认:“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而阴阳在本质上,是时间性概念。这就充分表明,《内经》之“道”的实质是时间,是时间的根本特性与规律。
补充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中医学是根本性质上的时间医学]
本于天地大系统之时间的道,就是《内经》的出发点。顺之则生,逆之则死,养生如是,生理病理如是,诊断治疗及其他一切活动皆如是。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故《内经》奠定的中医学理论,是根本性质上的“时间医学”。
[《内经》对宇宙发生机理的论述]
《内经》由时间之道引导出来的关于世界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清净”,道家(老子)称“无为”: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 (《素问·四气调神》)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素问·生气通天》)
“清净”,是对天、对天之气的描述。天之气也就是天之本。说天或天气清净,指天没有任何规定、任何预设,完全无分别,无限界,是彻底空寂的存在,即老子“有生于无”之“无”。
正是由于天之气是无规定、无分别的实在,所以无形、无界,具有无限的潜能,能够在自然运化中生出无限多种的事事物物,并使它们各自展现自己的特殊禀赋和特殊品性。故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光明”,指天气令所生万物各显自性而明亮于世。“藏德”,即老子所说的“不德”;“藏德不止”,相当于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第38章),意思是,天之气由于空寂不执,潜藏生长的无限可能,因此天的生化运动永无休止,永不衰竭,“故不下也”。
如果天之气有某种规定和分别,即老子所说,不是“不德”,而是“不失德”(同上),那么天就有所执,它的生化能力就会受到所执即其规定和分别的限制,因而不可能无限地生化。其规定和分别还会干预已生之物,使已生之物不可能充分显示其性。故曰:“天明,则日月不明”。
天气由于清净无规定,对已生万物推动而不干预,所以万物能够依其禀赋和本性自然运行,从而能够形成和谐的秩序,即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庸》)如果人心能够“清净”,则会顺天道,无妄欲,获大智。故曰:“清净,则志意治。”
[为什么有两种世界本原(本源)之说?]
为什么会认定天气清净?因为从时间的角度看万物,万物是一个终始变化的过程,追根问柢,就要去寻找“生”出万物的最初之原。而这个最初之原不可能有形有定。因为,凡有形有定之物,必有其“生”者,而不是本原,且不可能由它这个有限之物而“生”出无限万物。这样推究上去,那个生化世界的天之气,则必定“清净”,必定是“无”。
如果从空间角度看世界,万物是既成的并列的存在。同样对万物的存在进行追根问柢的探察,即寻找万物的本原,认识的指向则会朝着造就(构成)万物的实体前进。古希腊的元素说,以水、火、气、土等具体的物质存在为世界的本原。原子论则认为,万物最终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实体构成。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实体、物质等概念,也都是作为造就万物的原本而被使用。以空间为本位,所谓世界的本原,不是指历史演进的本始根源,而是指造就万物的本始材料。即使思维转向时间,研究历史发展,无论往前往后追踪多远,其存在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世界永远是一个既成的实体性的存在。而且,一切变化,都是有形的事物实体的变化,从属于有形的事物实体。
以上就是中国宇宙观与西方宇宙观的根本区别。
[两种世界本原的概念,决定了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西方宇宙观既然从本始材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原,那么在考察每一具体事物时,就首先不会考虑它是怎么演生来的,而是首先要确定构成它的实体是什么。然后在此实体基础上,再去考察事物的运动变化。
这样就决定了,必须将对象加以分解、切割、控制,才有可能进行认识活动。否则,就不可能弄清楚它是由什么和怎样造就而成的。今天,以物质结构为核心的西方科学,包括现代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以及大爆炸理论等等,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发展起来的。
中国宇宙观与之不同。《内经》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由清净之天气演生而形成的流行过程。因此,《内经》把时间过程视为世界和万物存在的根本,这个时间过程又是一个自然进行的“生”的过程。由清净之天气生出品类繁多的万物,其中每一步都是创造。而创造的实现者和推动者,正是清净之天气,其创造就体现在万物的生化过程之中。因此,探察万物和人的“生”的过程和规律,把握“气”的“生”的作用,就成为认识活动的目标。而时间则是其思维的原点。
4、时空选择决定思维方式和基本哲学观念
[1]、中:主客一体,天人合一——时间不可分割,只能共享。
[2]、中:自然整体,生命整体——时间整体,整体决定部分,整体是本。
[3]、中:现象层面,意象——现象是时间的自然呈现,动态自然整体层面。
[4]、中:元气本原,以大观小——现象的实质是元气,是关系;阴阳、五行。
[5]、中:静观,顺,重体验——自然整体性观察;真实性不排除主体因素。
[6]、中:以万物为万物的尺度——赞天地化育,共存共荣;时间不能占有。
中国文化,刚好与西方文化形成左右对称的优美格局。
[1] 中国先民对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认识和测定,可能早于尧。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大墓,发现蚌塑“苍龙白虎北斗星图”,从其墓葬布置推测,当时已有四时和二至二分的概念。该墓距今约6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