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今天的我》读后
李莹
关于这篇文章,已经讲过一次,在读书会上说过的话就不再重复。
首先我想说一说初看到这篇文章时,给我最强烈震撼感的一句话,不是后面的谈哲学,而是文章前部梁老先生提到的:“初次和大家见面,很想把自己介绍于诸位。如果诸位从来不曾听过有我梁某这个人,我就用不着介绍。我们从新认识就好了。”最初看到这句话,真的把我惊着了。不像我们现在参加的讲座一般,开场便是介绍今日的主讲人是某某委员、某某学者、某某评论人,罗列一大堆的称号,先不论知识几斤几两重,至少要用名头把人侃晕,让别人去景仰。反观梁老先生的作法则不然,在我的眼里,当时的背景下,梁老先生是一名大师,他是怎么说的?“要把自己介绍给各位”,而不是要你们大家来认识我,我觉得这样会让听众觉得主动权在我们手里,也体现了梁先生平时说的“以他人为重”的观点。把自己放在跟大家同样的水平上,讲话的内容自然就是一种分享,而不是说教。
接下来根据凤娇给出的思考题,我想谈谈自己关于学医过程中的一点体悟:最开始跟老师学习的时候啥都不懂,听着那些似懂非懂的名词,觉得老师非常厉害,首先就是一种崇拜,每次都把他说的记在本子上(不能做到记在自己的脑袋里),然后等回到学校上课的时候,就开始对中医课本上书写的内容嗤之以鼻,学校的课程不认真听,跟老师学到了点儿什么就去炫耀,甚至会在上课的时候以一种鄙夷的语气小声地说出不同意见,现在想来总有点井底之蛙的感觉。慢慢地便觉得自己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逐渐也能踏实下来听听别人怎么说。就这样跟着那位外面的老师上课、出门诊,将近三年的时间,一周看上那么几十个病人,把脉、看舌苔、摸肚子、听主诉,一套一套的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去揣摩,到后来往往能给几个病人开出令人满意的方子,再之后随着接触的人和看过的书越来越多,便生出了疑惑,比如老师会说,像这种病人应该怎样处理,或者说什么药力道是深是浅能不能走到要求到的病位,想到看过的医案中却不是这样,其他医者用不同的药或者方式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我就开始反思,到底哪种才是合适的,之后便不断求教于书籍和病人,反复推演,最终得出自己要的结论。现在自己大致总结一下就是:无知——盲从——排斥——踏实——求索——得到——疑惑——求索——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