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学术之不同》读后感
再读这片文章,给我最大震撼的是这句话,“普通人的智慧,每为盲目的生命所用,故智慧亦每变成盲目的,表现出很大的机械性。”之前看这句话,也总觉得很有道理,但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读完《行走的力量》这本书,再看这句话,不禁为自己“盲目的生命”哀伤。
普通人的智慧也是智慧,和圣人的智慧没有区别,只是没有开发、外显,就像《弟子规》里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圣与贤,是我们可以慢慢达到的,只要我们不停止向前走。自觉我和圣人的区别在于我的生命实则是盲目的,没有方向,以为自己有个方向,那个方向也不是向“上”的,向东,向西,甚则向下。不仅仅没有方向,而且没有固定方向。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自己经常每决定走一条路,却总不能坚持走完,常常刚起步,又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这条路,寻找“应该更精准、更快捷”的那一条路,这便是我生命的悲哀。自己生命的“机械性”在于“永远杂乱无章”……,怎么能不悲哀呢?
中国的学问的根本与眼光是“动”的,向内求、查看生命“律动”的方法却是从“静”中来。静下自己的形体、自己的心,去感受呼吸,贴近“真实”的自己。“向内求”,对比“向外求”,对我而言,总是伴随更多痛苦。因为静下来发现,自己总比“想象的”自己差很多、不止一点,从而沮丧,垂头丧气,失去前行的动力。经常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那么在意“最终自己能否达到目的地”,像猴子,眼里只有花生米,而“如何得到花生米”却总不在自己思考范围之内、不能真切想明白,不能坚持去实践。有时候,会觉得这都是我受西方学术的毒害“计算的结果”很重要,“过程”相对次要。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更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的总是那个“最不重要”的“成绩”。每这么想的时候,就希望自己能穿越到古代,接受全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是不是能比现在好点、能更多的把重心放在“如何得到花生米”上?写到这里,又为自己以前、现在的这种盲目的生命悲哀。自己所思、所想背后的价值观如此“盲目”、“混沌”,所思所想、一字一句皆不能切中要害、根本,不禁想深深的叹口气……
愿自己能够回归中国传统理念系统,用更“呵护人性”的态度关照自己的生活,把重心更多的放在生命点滴的过程之中,以传统思想为根,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面对这个东西汇通的时代,打点好自己的心、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