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勉仁读书会(北京)

整理稿

《朝话 新年的思考》整理稿(郭芳)

来自 全 贞雪 2011年10月25日
2011年10月25日

A Decrease font size. A Reset font size. A Increase font size.

 

《朝话新年的思考》

整理者:郭芳

思考题1:文中说“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你怎么理解“乐”的含义?

 

郭芳:从书中所说的“灯红酒绿”、“话剧”、“戏剧”等项目,我首先想到的是娱乐。娱乐是设计来给予观众乐趣的项目、表演、或活动,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众多被群众用以作娱乐的形式、项目,似难找出一个共通点,但对参与和使用娱乐项目的使用者来说,不同的娱乐带来的共通点就是带他们暂时脱离现实一下。如果娱乐能让你暂时摆脱现实的不如意,娱乐之后回归现实的心境自然仍是愁苦,所以说“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我体会在文中这个“乐”字的意思是指“娱乐”,而非真正的喜悦。

 

高傲: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乐”不是真的乐,一定有假的成分在。为什么说有假的成分呢,比如说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会为了开心而去附和别人,并没有真正把自己表达出来,会有一些夸大或虚假的成分在里面。我自己也会感到不舒服,但为了迎合大家就会伪装一些东西。如果是真的快乐,在结束的时候我也会感到有种失落感,可能是生活没有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暂时的开心在结束后又会变成矛盾的状态。

 

范金虎:我记得先生说过一个笑话,有人去剧场听相声,听的时候哈哈一乐,听完回家后一看债主来了,就不乐了。给我的感觉是当时的快乐是暂时的,不是持久的,回家后烦心事又来了,所以乐以后就感觉不乐了,反而悲伤了,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乐。另外,《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感觉学习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被验证了,会有一种从内心产生了乐,这个乐在以后不会感到苦,这种体会我有过。所以说我的体会是,这是真乐还是假乐,乐的感觉是不是贯穿下来的,像听相声那个一回家就不乐了,而像论语中说的那样,这个乐在过后很久想起来还存在,这才是真乐。

 

程路涵: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热闹是别人的,跟我没有关系,当你置身事外,能把自己从环境中剥离出来的时候,那种乐是别人的乐,不是你自己的乐,当你想起自己的心境,那种落差会让你在乐中或乐后感到苦。

 

江南:有句话叫“知足常乐”,如果天天和别人PK,心里不平衡,就不会感到乐。有句话说人间就是苦,除非是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你很快乐也会有死的那一天。快乐总会是有句号的,不会是无穷无尽的快乐下去。我突然想到一点,为什么有些人没法戒烟戒酒的,他可能就是在生活中没法获得应有的快乐,为了麻痹自己而抽烟饮酒。有些人看了一场电影或买件衣服就会很快乐,但有时候有了出离心就会感到很苦,没有欢喜之感,会把人压抑的很厉害,我见过很多人都是这种情况,我也不知道怎样去解决。

 

黄芊: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到的就是中医里说的:夏天和秋天。夏至顶点,夏天南方属心,以输布为主,到顶点后就降下来感到苦,到秋冬的时候就收敛、收藏。所以说当你疏通开了之后没有东西去储藏,那这种情况下就是苦的。如果疏通开了之后能收获东西,以备秋天和冬天的收敛、收藏,以备来年的生发,那这个就是快乐的。

 

刘畅:我觉得这个“乐”是在不同层面上的,有的人仅理解为一个表情,这是浮在最表面的;那么接下来就是在听到一个笑话让你感到很可乐;再往里说,最后沉淀下来的“乐”其实是人生的通达,那种由心而发,与周围的环境不分你我、融合起来的那种乐。所以我觉得之所以乐之后不苦,是因为他很纯粹,不参杂其他的东西,不是由外物而发的乐,就像范金虎所说的那样,是从内心而发的乐。

 

曹凤娇:我有一个体验,在龙泉寺做义工搬白菜的时候,我很高兴,即使很累出了很多汗。我就很诧异:要是在家干活,肯定不会这么高兴。我就想,其实不在乎你在做什么,就是关乎你的心境。有人说,就是你特意去唱歌或者娱乐,你也不一定能乐得起来,乐或不乐取决于内心。

 

杨卫:我暑假的时候去夏令营当医生,开始的时候还能每天过得很快乐,很充实。过了半个月,突然感到很累,感到苦起来了。然后就不停的去请教别人,之后还是觉得自己活的不明白、不纯粹,可能还是自己想帮助别人,但是没有相应的能力,到了负荷点之后,就会崩塌了,之后缓和了几天后才好起来。所以说,快乐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的目标。要活在当下,快乐的时候尽情快乐,不要想别人的事情。

 

梁先生:我感觉大家讲的都很好,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是联系自己。说到“乐之后不苦难”,我感觉还有这么一点:要能战胜恐惧。有时候要达到一个好的境界,是需要战胜恐惧的。如果你胆怯了,事情就很麻烦。如果我们在郁闷的时候,把“找乐”作为一种手段去调节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是逃避问题,面临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就像鸵鸟把头埋在地下是一样的,当你抬起头来,问题又出来了。

前不久我看了一个节目《边疆行》,节目组走川藏线的时候遇到了一群骑摩托去西藏的人,这群人中年轻的二十五岁,年长的六十岁。他们和主持人聊一路的风景和经历使得他们的生命精彩、有光彩。当他们挥手向节目组告别的时候,主持人潸然泪下,感到他们真的是一群男子汉。所以有没有幸福,首先取决于你有没有勇气。我当时有一种共情的感觉,她可能觉得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无奈。在编制节目的时候她没法享受周围的美景,而那群人的心灵则是自由的,是幸福的。间接认识一个人,月薪五万,二十八岁得了痛风,我建议他少吃喝,多运动,不然就是拿钱买命。他选择了这种生活,自己觉得再没法改变了。像江南说的“知足常乐”,我祖父打过一个比喻:当房子漏了的时候,西方人想的是把房子拆了盖新的;中国人想的是要修一修;印度人想的则是尽量消除漏雨带来的欲念。后一种方法显然不解决问题。怎么去知足,这个“足”是什么足?不仅仅是欲望的满足,我的感受是对规律的认知。首先要有勇气,然后要有对规律的认同。当对规律理解的时候,我们的情绪状态变得平稳,不那么愤怒和激昂。心态平了,其实苦就少了。生活之路不是竞赛,我们生下来不是为了比赛,赛着活会令人感到痛苦和无味。向外逐求,将自己喜乐的点放在别人身上,喜悦的机会将大为减少。有些人因为别人而痛苦,他怎么会找到幸福?如果把幸福放在张三身上,如果张三不在人世,那怎么办呢,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把自我整合的完整、有力量、生动,喜悦就会油然而生。当你对规律的认知被证实后,那种感觉很怡然、很恬淡。当梁漱溟先生提出这句话时,证明他对自己的内观自省是很敏锐的,他的文字真的很平白,但回味起来都是很有蕴含的,因为他没有杂念。

 

思考题2: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体会谈一谈“奋勇之后继续难”,以及原因何在?

 

郭芳:“奋勇之后继续难”,我还是很有感触的。最普遍的就是考试了,考试前的奋勇简直堪比头悬梁、锥刺骨、秉烛夜读,似乎以前记不住的概念一下子印在了脑子里。考试结束后的感觉就像是被抽了筋一样,一下子泻了气,考前越奋勇,考后越厌倦,可能之后很久只要是带文字的东西都不想碰,更别说甘之如饴的去享受读书的快乐。这种情况在大学校园尤其普遍,究其原因,我认为之所以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去学习,在于学生是在监督和压力之下去读书考试,并非出自真心喜欢,当外界压力取消,自然不能继续追求下去。

 

李莹: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场景:大家期末考试完,书丢掉了,不知道干什么。还有高考之后上了大一,成绩大滑坡。缩小“奋勇”的范围,上述事例能够体现这句话的含义。我上大学后在宿舍打游戏、上网、看电视剧被指责后,做了一个规划:规定自己在某个时间内完成跑步、学西班牙语、看书等事情。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人有保持一致的趋向,你把自己想干的事情告诉朋友,如果完成不了就会因为害怕失去承诺而督促自己去做,并渐渐养成一种习惯,不需要费力去完成,因为它已经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

 

李林溪:由外界刺激的奋勇不如内心趋使去做更有力。比如说,我练拳抱着这样的观点:平时不对自己狠一点,遇到事时别人就会对你狠一点。有段时间练的挺努力,但稍有机会就想松懈。总被那个念头刺激去练拳,而不是要求自我提升而练拳容易后劲不足。

 

曹凤娇:我觉得他说的那个提升,如果是为求发展提高自己,还不如自己喜欢去做。

 

高傲:我个人体会我没有真正的奋勇过,我初二时突发觉得该努力学习了,开始发奋,考上市重点后高一、高二在班里的前七、八名,考上重点大学是不成问题的,高三时突然承受不了了,成绩考到班里十几名来到这个学校。大学后很害怕很绷紧、逼迫自己的感觉,因为这个原因大学期间一直没有好好学习。我觉得还是没有从生命的根本上立起来。生命之初到底有没有使命和天命,这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程路涵:这句话让我想起,先生以前说过的事情: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是不需要浇水施肥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奋勇不是那种打了鸡血的奋勇。你去看花开花落、树叶调零,是它生命的意义所在,不是突然间的事。奋勇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流动,你感到该做这件事情了,而不是外界给予一个力,而这个力是会消除的。除非你给予一个持久的力,或者它自然而然的去发展,才会是奋勇之后能继续。

 

江南:对于奋勇这件事,我是这么理解的,首先能供你奋勇的时间就很短,可能有时候你想奋勇也没机会。你可能付出很多,而结果不那么好,但有时候就需要去奋勇,就像小麦灌浆之时就要努力去扎根、吸收水分和阳光,要顺规律去奋勇,不然荒废了时间,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奋勇也不一定能获得好的结果,而成家之后奋勇的机会就更少了,所以要把握这个时机。

 

黄芊: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例子:我父亲有一个葫芦丝友,听到葫芦丝后感到声音从内心而发,久坐不走,此后对葫芦丝挚爱不已,勤于练习,以至于留有车祸后遗症的手指从紫灰变得红润,而且灵活。看到这个,我想到两个问题:一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将自己的想法加注于孩子身上,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的孩子会始终处于紧绷的状态,必不能持久。二是当年王老师反复向病人强调: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号,为了这个号你不惜投入你所有的金钱、经历,甚至生命,但不求任何的回报,仅专注于此。王老师说一般人生活要规律,但如果你为这个号而废寝忘食是允许的,因为你内心收获了很多的满足。这也说明了什么是“乐”。六年来我也一直在找我生命中的“葫芦丝”,但确实很难,我相信或许有一天某样东西让我也为之疯狂。

 

刘畅:我觉得这个“奋勇”和之前的“乐”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样不能建立在外物上。是一个人有内动力,想要达到这种状态,才会继续奋勇,而不是外物的刺激。而能够继续的人不一定自己感觉是在奋勇,而是别人看到的一种状态。

 

杨卫:我理解坚持也是一种奋勇,但我搞不清楚需要付出多久能够给我回报。比如说坚持看书一周,但一周下来没有收获,就会产生失落,之后就不再坚持了。如果我能知道奋勇后会有什么结果,我才会继续奋勇下去。

 

曹凤娇: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越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越要求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理解为她缺乏安全感。

 

杨卫:是的,我缺乏。

 

曹凤娇:我也缺乏。

 

李丹:我觉得奋勇之后继续难,这种奋勇是被外力打破,受到外界的刺激,想到要报答父母好好学习等,这是对以前规律的打破,这种打破符合自然的规律,在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下形成一种新的习惯后,这种奋勇将不再被称为奋勇。这种习惯将是你自我力量的一种表现。

 

梁先生:大家意见的发表刺激我去想问题,像我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学乐器,我支持她学乐理,扩展知识面,并不要求坚持下去。当她大四时喜欢上了小提琴,达到寸步不离的境界,这是属于她自己的东西。但家长往往有得失心,其实应该给予孩子思路,对于孩子的成绩要有非常淡定的心态。你要真正去相信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他精彩的地方。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中弥漫着那么重的不相信,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党就不信任我们,而越控制越失序。对于心理咨询,我的感受是自己不断沉住气,充分去相信对方,对方也会感受到这种信任从而给予他们力量。对于孩子来说,打个比方,他/她就像一辆汽车,如果发动机没有点燃,外界去推他是不行的。这个时候需要认识到这辆车没有发动,需要找到把它发动起来的方法,而不是推着它跑。我理解奋进需要自己内在有动力,而不是外物刺激。

 

思考题3. 文中说“人活着不难,活着不生厌离之感难”,你是否有这种感受,你是怎样应对的?

 

郭芳:我以前也遇到过挫折,也曾经对未来因为没有把握而望而生畏,或消沉,或困惑,但真正产生厌离之情也就是在最近。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突然有一种厌倦感,仿佛只有出家才能摆脱世间的烦恼。这种感觉如果只靠等待它自然消失,真是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具有局限性,这时候求助于境界比自己更高的朋友和老师,给予新的视角也许有助于消除厌离之情。期间自己也需要放下思考,搁置争议,踏实生活,把握当下,也许某一天灵光一现、豁然开朗,烦恼灰飞烟灭。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练功之人,平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某天突然开悟,境界提升,功力大增。

“人活着不难,活着不生厌离之感难”,为什么不生厌离之感难,文中说“容易动厌离之感,这就证明其生活未曾弄得妥当,其感情通通没有用得正对”。我的理解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总是干着自己并不认同的事情怎会不生厌离之感。这句话我觉得确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如果生活弄得妥当,怎会乐之后愁苦呢?“奋勇之后继续难”,如果你所奋斗的正是你内心所追求的,怎会奋勇之后继续难呢?所以说怎样在现实社会去做自己所追求、所向往的事情,达到身心统一才会不产生厌离之情,不然怎样的娱乐都不能帮你解脱,怎样的奋勇都只能是勉强。当然做到郑重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高傲:我有这种厌离之感,在夏令营的时候,有一种想逃跑的感觉,还想让别人把我找回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父母吵架的时候有,小时候小朋友出坏主意不跟我玩的时候有。当时觉得没有办法面对自己,感觉自己做的很糟糕,内在又很难受,所以就很想逃跑,有种不想去面对自己,也不想去面对别人的感觉。

 

程路涵:今年暑假在进藏的火车上,我发烧了,我爸问我到西藏有什么目的,我说来西藏有个最简单的目的,就是把我所认识的人都抛弃掉。因为压力特别大,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去逃避,这是我当时感到的厌离之感。开学之后,回到北京,我没有再选择逃避,我开始去上课,发觉医院也不是我想的那么压抑,学校里的活动开始参加,不再搪塞。在逐渐尝试之后,发现所谓厌离之感是自己划地为牢了。把所有事情都贴上标签,就容易产生厌离之感。后来发现当你敞开心扉以接纳的态度去看问题时,产生厌离之感的机会就会变少。

 

刘畅:我想这句话能不能接着往下说:人活着不难,活着不生厌离之感难,如果产生了厌离之感还要活下去,是不是难上加难?我觉得厌离之感像是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我把它看作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我们毕竟不是行尸走肉才会产生这种感觉。但生了厌离之感,怎样去调整自己、面对以后的生活,需要我们很大的勇气以及作出相应的改变和付出。如果你做到了成功的迈过这个坎,相信生活以后会更??(怎么听也听不清)。

 

程路涵:我补充一句,以我现在的经历,我觉得敞开心扉重新审视那些令你感到厌离的东西,看它们是否还令你感到厌离。还要一种方法,如果你真的对它感到厌离,那你就抛弃它,就会减少厌离之感。

 

李丹:我觉得厌离之感主要来自我们对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定义和想法,当这个想法和外界有了冲突,需要我们抉择的时候,容易产生厌离之感。当人们无法达到温饱的时候,是不会产生厌离之感的;当生活稳定了之后,有了闲余的时间去考虑人生的问题,是我们产生厌离之感的部分原因。

 

程路涵:我觉得这个说法我不是很同意,我们现在也面临很多问题,生计也没有着落,而我自己的厌离之感和生存需求是没有关系的,这种厌离和有没有时间去思考也没有太大关系。

 

高傲:我发现我自己常对事物有一个自己的想象,当我发现这种想象和现实不同的时候,我会认为现实是错误的。我不想接受真相,并且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所以想逃开。

 

黄芊:我的体会跟刘畅的观点比较一致,我以为有了厌离感并不是什么坏事。就像梁老先生说的那样“大概能够在生活中不是太麻木、糊涂、鬼混”的人,才会有厌离感。如果很享受过程的话,就不可能生厌离之感。就像人生三路相一样,先有逐求,之后厌离,再是郑重,至少厌离比起很享受麻木生活的逐求之人来说,是很好的一个状态。关键的问题是生了厌离之感后怎样使之转化为郑重,而不是深陷于其中,实属不易。厌离之感说明你已经不满足目前的现状,想要改变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这本身是件好事。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过出家的念头,我反省过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是因为那时的生活对我来说太简单了,比如说考个满分,反而不知道自己该怎样了。在有更高的想法而不知道怎样去走的时候会有厌离感。我现在对厌离之感的调整在于首先我不会给自己的生活下一个很糟糕的标签,而是想到跨越这种厌离之感后我会有进步。其次要有办法提升自己,让自己有勇气走出困境。

 

李林溪:我的看法是有厌离之感说明他还不机械,至少他还能停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并且有一颗向上的心,有想法去改变。

 

曹凤娇:我有一个疑问,当生了厌离之感后,是自己适应外界呢,还是外界适应自己?

 

江南:我觉得需要把厌离和逃避分开,我理解厌离之感是当你觉得生活很苦、不如意时,会产生慈悲之心,不只关注我自己。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想法,当你有了这种大的慈悲心时,就会感到快乐。当然这种说法是宗教的说法。

 

李林溪:这时候如果你急着要找一个出路,被情感所驾驭,反而不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着急会欲速则不达,不如沉淀下心境,重新审视问题所在。当你驾驭规律时,会发现解决的方法。

 

黄芊:我的想法和李林溪类似,如果有了厌离之感,整天到晚想着自己的生活多么糟糕,并急于摆脱,那么更容易在不好的状态中沉浸更久。

 

杨卫:当我和男朋友吵架的时候会有些许厌离之感。当你不关注情绪,转而面对现实问题和解放方法时,反而心态会平和,当然这个方法不是百试不爽的。

 

梁先生:我感觉厌离是不是可以这样去解决,当你感觉到生命受到局限走不出去,而又只能呆、被迫呆在在原地时,就会产生厌离之感。我个人的体验是,这种困境总会出现,不可能生活中总是顺境,要去坦然接纳这种厌离感。其次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依然能够活在当下,不要被痛苦的感受所刺激或笼罩,如果你不断的去品味这种痛苦的感受,那么更难以走出困境。或者去抗拒这种感觉本身也说明你在不断提醒自己处于痛苦之中。我多次有过坦然接纳的感受,一开始时还需要意念去控制,慢慢的一到这种窘迫的情况下就能坦然的接纳。我第一次做现场咨询的时候被老师晾在一边,这个老师对我有误解,把我当作反面典型,但我很快就清醒了,全然去接受这个现实,去思索以后怎么做才会有提高,被会议主席评价为很从容。当人被情绪笼罩其中时,其实改变现状的办法是很少的,会令人更痛苦。如果你反复去品味自己的痛苦,这种痛苦只能被强化,令人更加难以逃脱。我祖父多次说过“无我为大”,不能只局限在小我中去纠结、挣扎,这样很容易落入受害者心态。

 

思考题4:你是怎样看待目前中国的娱乐节目的,你觉得目前老百姓需要怎样的娱乐项目(可以包括搞笑节目、电影、话剧、相声等)?并推荐一个你喜欢的娱乐节目。

 

郭芳:中国社会目前是一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人们身在其中承受了很多的精神压力,娱乐节目也应运而生,以希给人们舒缓压力。目前的娱乐节目总体上来看还是良莠不齐,鱼龙混珠的,有时候还带有低级趣味,以讽刺、挖苦为手段的亦不少见。怎样才算是好的娱乐节目呢,我认为能让人们在欢乐中或给予启发、或提升、或共鸣、或开阔视野,让节目结束后还能让人们有所回味、若有所思的算是好节目。我个人比较喜欢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它与“你猜、你猜、你猜猜猜”或者“快乐大本营”这类节目比较,向观众传播知识是它的闪亮之处,比如请梅兰芳先生介绍国粹京剧,或者普及现代舞的知识,都是在笑声中达到了知识的普及,起到了科普的作用,而且寓教于乐,形式喜闻乐见。

 

江南:娱乐节目我从来不看,我觉得老百姓也不需要娱乐节目。

 

高傲:我觉得《非诚勿扰》不错啊,可以了解当前某些人的婚姻观和爱情观,站在一个高度上可以从中获取有益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嘻哈之后在网络上炮轰某些言辞。

 

程路涵:说到娱乐节目,我想起当年看春晚时我在刷微博,结果有个人发来一条微博说,我还是得看春晚,因为第二天别人在骂的时候我得知道他在骂些什么。其实我觉得娱乐节目就是娱乐,同样是《不见不散》这个节目,当我看完乐嘉的两本书后,再看节目发现人的性格是这样有意思,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带来一种收获的快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喜欢郭德纲的相声。我理解娱乐节目是要走进人们生活的节目。

 

梁先生:我记得郭德纲说过:理不歪,笑不来,一定要恶搞。在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相声甚至不能上电视,因为这样他走穴都很困难了。娱乐节目中我倾向于能够让大家参与进去的节目。在价值尺度多元化的时代,用一个笑话取悦全国人民是越来越难了。唱红歌表明你没有活在当下,可称得上是逃避现实的一种作法。

 

课前漫谈

黄芊:台湾器官移植,中年男性非正常死亡,台大把该人的器官移植给5个病人,手术后分析该死亡人的是否有艾滋病,结果显示为阳性,结果5个病人全部被感染,参与手术的护士、医生也可能被感染。原因是对中年男性的艾滋病鉴定没太认真,导致阳性结果错误的被当成了阴性。结果这5个病人不但要针对器官移植进行药物治疗,还要治疗艾滋病。按常规来说手术前都要进行相应的检查,才能进行手术。

 

刘畅:中国基本上很少有人自愿奉献器官,对于犯人处决后,在犯人家属不知情的情况下,器官就被自愿的捐献了,所以器官本身来源就不太谨慎。有些手术不按流程,比如紧急手术,在没有得到化验结果时,只能小心的开始手术了。

 

梁先生:如果深入地看,媒体只关注具体执行人,但其实这个是体制的问题。由于手术关注供体的鲜活性,流程走的过急,不完善,导致其他5个病人感染艾滋病。艾滋病的隐私性需要向专业领域的医生公示,在医院的流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手段,对于接收供体单位,要做一些检验。现实中一些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一个事故链,连锁的错误发生导致事故出现。从根本上讲,属于管理的问题。因为人必然会犯错误,只能靠科学、严谨的制度和流程。

 

范金虎:实际上,一般都有流程约束,但是流程可能有繁琐性,在执行的过程中效率极低,所以存在简化流程执行、导致事故出现的隐患。但如何平衡流程与效率是个问题。

 

刘畅:肝衰移植的问题,肝脏有瑕疵,使用了有缺陷的器官,但至少能保证病人生命得以延续。又如何平衡?

 

梁先生:一定有平衡点,需要容错机制。比如,为什么航天成本高,因为容错率低,导致成本上升。不论何时,都要有应急机制!什么样的时间构建什么样的人,我们主要的时间被用来处理什么样的事,决定了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的时间构建了你的生活,反过来同理,我们的生命是时间构成的。我们要经常自省,我们的时间用在何处,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学习,我们不断学习自省能力,有洞察力的看问题,而不要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黄芊:某医院,病人死在手术室:火灾了,医生都走了。针对这件事情,有很多报道:最早的报道是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在逃命,而把已经打全麻的准备截肢的病人留在手术台上导致死亡;后续的一个报道,医护人员认为,如果挪动患者可能导致当场死亡,因此医护人员认为去找消防员,对患者更有利;还有一个报道,自称为内部人员所写,火灾发生时,医护人员全部都在原地待命,并且在手术室、办公室都被烧毁的情况下,麻醉师一直在走廊待命,防止其他需要治疗的病人进入。从专业角度来看,对于全麻的需要截肢的患者,应该是病情严重,不适宜来回挪动,或者无法监控病人的状态,挪动会导致病人死亡,而如果没有挪动病人,医护人员则被贴上没道德的标签。对于医务工作人员是个两难的问题。

 

梁先生:南方某案例:缝合伤口时,病人没有钱支付,又把已伤口缝合的线拆除。另外一个案例,有一孩子,胳膊被硬物划伤,医生询问孩子家属是否要办理绿色通道,在医院报备,可免除全部医疗费。家属拒绝医生的建议,要求进行手术。手术后,由于病人家属没钱,拒绝担负医药费,只能医生承担医疗费。如果还有类似事情发生,应该如何处理?媒体一般不关注,民众看的是表面的、直接的东西,而看不到深层的体制问题。比如最近的老太太摔倒,被人救起,利用视频监控录像,才能还清白,这个其实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这种意外发生的事情,国家能否承担费用,如果有这个制度存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涉及解决最基本的问题、最低保障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对于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只能是自己寻求一些解决办法。这种情况下,体制的问题被简化为道德的问题,而并没有把影响解决问题的障碍清除,机制没有解决,同样的问题,未来还会不断出现。导致医患之间的不信任越来越强。

 

梁先生:王迪和王迪的同事有一个很滑稽的事情:谈恋爱的问题,他叫lou师傅,她的信念是“你想跟我谈朋友吗?不谈,我就不请你吃饭,否则我白请你吃饭。最后经过劝解,这位同学给女生买了一瓶饮料,自己喝自来水,结果把女生吓跑了。从心理角度来看,因为是极度的不信任、不安全。这个其实也要付出,就是拿他自己的生活买单。冬天,王迪逼迫他买围脖。我们单位有自己的门诊部,他病了去开药,给开的新药,吃完后好了。后来又咳嗽,问他,他居然把药藏起来,等冻病了再吃。看起来是否可笑。自己的时间构成自己的生命,由于家庭原因,他对钱比较在意,家庭生活比较紧迫。

 

程路涵:去西藏的两个感触:西藏一个挺纯净的地方,由于游人太多,导致整个地方乱七八糟了。拉萨相对还比较纯净,一路上很有多庄园,在藏民居住的地方,一旦车子停下来,就会有很多小孩围拢,并且说扎西德勒、姐姐好漂亮、叔叔好帅等话语,游人就会给一些吃的、零钱等,其中一个游客,孩子找他要钱,他刚拿出钱,所有人都围过去了,小孩子都抢钱。导游说,这个季节还不是假期,孩子就是要钱,因为这个来得直接、快捷。感触二,有一句词:你看是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二步便是天堂,很多人由于心事太重,而走不过。我深有体会,从青海一路过去,由于高原反应,等你再要步行时,基本上是一片茫然,心事特别重,就走不快。你看别人走的特别快,满心欢快。那个场景,想起先生说的一句话:活在当下。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0 评论
0
FacebookTwitterEmail
全 贞雪

上一篇
2011年8月9日第十七次读书会记录二
下一篇
2011.11.8读书会暂停通知

您可能会喜欢……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快速登录

分类目录

  • 他山之玉 (21)
  • 制度 (5)
  • 原文 (15)
  • 年度总结 (12)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193)
  • 整理稿 (126)
  • 新生报到 (14)
  • 知会 (175)
  • 读书会活动小记 (10)
  • 读书小感 (21)
  • 读书笔记(请假专区) (166)

近期评论

    按月份查看

    其他操作

    • 登录
    • 条目 feed
    • 评论 feed
    • WordPress.org

    关于读书会

    banner
    2010-10-26在梁钦元老师的指导下,本着“敬读、勤学、自省、慎言、力行”的原则,确立大家应内修自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人格成长。

    热门文章

    • 1

      第118次读书会《朝话》之《三种人生态度》《谈生命与向上创造》《人生在创造》读书会整理

      2018年1月28日
    • 2

      第135次读书会《未能阐明佛家胜义——读《了凡四训》后所写评语》整理稿

      2019年3月3日
    • 3

      135次读书会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2019年2月22日
    • Wechat
    • Weibo
    • RSS

    @2019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571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