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勉仁读书会(北京)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孔子真面目将于何求?

来自 Ryan[闫涵] 2021年12月25日
2021年12月25日
孔子真面目将于何求?

A Decrease font size. A Reset font size. A Increase font size.

(本文为梁漱溟先生1923年在燕京大学的讲演)

今天得来到贵校演讲,鄙人觉着非常荣幸。所要谈的题目是“孔子真面目将于何求”。今天只能说到哪里去找孔子的真面目,至于孔子的真面目是什么,不是今天所能讨论的。我们要讲明到哪里去求,不可不先晓得“取材”和“方法”这两个条件,先说明了这两个条件,然后再论及孔子的真面目到底往什么地方求去。

一、取材

中国的书籍,真是“浩如烟海”。在这“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关于孔家的也多至不可数量。打算寻出一个头绪来,实属困难。现在只好就孔子手定的六经来讲,但是学者对于六经,尚有如“今古文”的争论,迄今无有定局。我们现在要研究它,也只好以争论较少的书为凭。如此我们的取材,可以分作两样:


(甲)严格狭窄的取材:六经中比较着少有问题的是《论语》和《易经》;但《易经》的《系辞传》是否为孔子写的,也不能确定;所以最少有问题的,就是《论语》了。《论语》里虽也有假托的,如孔子对子路谈“六言六蔽”时,然而大部分还靠得住。

(乙)宽泛的取材:不但那些假托的书籍中可以取材,那些先后各学派的书籍中也可以;至取材以通俗一般人对于孔子的见解,亦可作为研究的材料。他们所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就是错了,我们可以问,到底为什么单错到这边来而不错到那边去?这是很可研究的。譬如一般人以孔家为迂缓或文弱,这必定有个缘故。他们的见解,虽然不对,但是可以指给我们一个大概的方向,让我们不往别的方向去寻孔子。我们所找得的结果,不一定就是迂缓或文弱,然而可以给那错看孔子的人说出一个缘故来。如不能说明这个缘故,那么,我们所得的结果,仍非其根本精神所在处。


二、方法

孔子所谈论的问题是很实际的。他拿生活的事实来讲授给人;他的每一句话,都可以代其一件生活的事实。我们讲孔子,不应只在文字上求,文字不过是代表观念的符号。譬如“仁”、“慎独”……全是代表观念的符号。后人则仅在这种话头上转来转去,虽然也能说出一点意思来,不过是极其“恍兮惚兮”、“迷离徜徨”的。我们要揭去符号的皮壳,找到它所代表的事实,好知道这究竟是指着什么说的,让那件事实灼然可见。这样,全不必引用书中的名言词句,也就可以明白了。如此,才有了根据,使我们可以开辟新的意思,可以继续着寻求。

凭借以上所说的取材和方法,我们现在来问:孔子的学问究竟是什么东西?从《论语》上所找来的结果:孔子所谓学问,是自己的生活,《论语》上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不必瞎猜:“所学”、“而立”、“不惑”……这些名词的内容,究竟是指什么说的,我们现在通通地不知道。但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从孔子的幼年以至于老,无论是“不惑”、“知天命”、“耳顺”……都是说他的生活。他所谓学问,就是他的生活。他一生用力之所在,没在旁处,只在他的生活上。我们可以再从《论语》里,说两个佐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木匠的好学生当然是善做木工了。画匠的好学生当然是善画了。至于孔子的好学生,到底是会干什么呢?颜回是孔子顶好的学生,而他所以值得孔子的夸奖和赞叹,就在这“不迁怒,不贰过”的两点上。我们在这两点上,也不敢乱讲,说是什么意思。但是的确知道,孔子是指着颜回如此的生活,而夸奖而赞叹的。再看第二个佐证: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颜回顶大的本领,是“其心三月不违仁”。到底“不违仁”这个符号是怎讲,我们现在也无从知道;但是孔子所说的系指着颜回的生活,这个符号,就是代表生活,是可以断言的。

从此可知孔子自己的学问是生活;他的学生所以值得他赞叹,也是因为生活。根据这个结果,我们有以下的讨论:

(甲)我们将大方向已经确定了:就是知道孔子和他的学生一生所着力的是在生活上,我们就应当从生活上求孔子的真面目。若对于他的生活,能彻底地了解;对于他的面目,自然就认识了。认识了他的面目,然后才可去谈他的其他学问。

(乙)我们从此可以证明出来,在孔子主要的只有他老老实实的生活,没有别的学问。说他的学问是知识、技能、艺术或其他,都不对的,因为他没想发明许多理论供给人听。比较着可以说是哲学,但哲学也仅是他生活中的副产物。所以本着哲学的意思去讲孔子,准讲不到孔子的真面目上去。因为他的道理,是在他的生活上,不了解他的生活,怎能了解他的理呢?

(丙)平常人主张孔子的,攻击孔子的,多讲“三纲五常”,以为这就是孔子的精神所在,其实这原是与孔子的真面目不大相干的。“三纲五常”是否为孔子的东西,我们无从知道。这些东西,全是属于社会方面的。若所谓“不惑”、“知天命”等,只是他个人的生活,并未曾说到社会。即认“三纲五常”是孔子的东西,那也是由他生活上发出来而展布于社会的。所以打算主张孔子,或攻击孔子,要从根本上着眼在他的生活上才是;若仅主张或攻击“三纲五常”,就不对了,那也是主张攻击到旁处去了,断没论到孔子的根本精神上。

(丁)新经学家如廖平、康有为辈,都以《礼运》上的“小康”、“大同”来主张孔子。《礼运》是否为孔子所作,本已可疑;即认定为孔子的东西,也不过是社会政治的几方面,那也讲到旁处去了。只有去讲孔子一生着力所在的——生活——那才是讲孔子。若对于他的根本的学问没有了解,讲旁的,有什么相干?

(戊)证明胡适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里面一条的不对:胡先生以为《学》、《庸》应在孟、荀之前,因为“儒家到了《大学》、《中庸》时代,已从外务的儒学进入内观的儒学。那些最早的儒家只注重实际的伦理和政治,只注重礼乐仪节,不讲究心理的内观”(258页)。然而试看孔子的生活和“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那不是心理的内观么(用内观二字我本不赞成)?所谓“不迁怒”、“不贰过”,更全是内心的生活;若说是“外务”,那便大错了。孔子自己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要先“默”才去“学”,这岂是“只注重礼乐仪节”呢?

我们所能晓得孔子的,主要的是他的生活。从书中找他讲论生活的地方,又只有到《论语》里去找。但是《论语》一书不同《孟子》。孟子好辩,有长篇大论的文章容易观察出他的槲申所在。《论语》只是零零散散的话语凑合成的,打算找孔子的特色,非得费一番整理的工夫不可。我们什么时候能将散乱的《论语》一条一条地整理出来;然后拿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贯串全部,就算得孔子了。例如: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仁者其言也讱。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以上这些话,可以归作一条去研究,即是说当做一个态度去研究。我们所归纳出的态度是:不要讲许多好话,只要实实在在地按着所讲的去实行在自己的生活里就够了。

再将别的一类的话,用同样的方法,归并成一条一条的,作为一个态度一个态度地去研究。这样,全部散碎的《论语》,只有几条,那时便容易下手研究了。

现在将孔子的生活的态度,举几条作例,给大家看:

(子)最昭著最显明的生活,就是“乐”。试看孔子自己怎样表明他生活的“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单从这几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何等舒畅自得!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可以见出孔子里边的那种乐趣、畅快、力量,是非常之大的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乐,他顶好的弟子的生活,也是如此的乐。这“乐”字在《论语》里是常见的,并且没有一个“苦”字。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他的弟子子贡承认他是能这样作的,所以说“夫子自道”。“知”与“惑”,“勇”与“惧”,“仁”与“忧”,都是对待的字。孔子说“仁者不忧”。到底仁者是怎样的呢?仁者就是“不忧”的人。反过来说忧者就是不仁了。要打算作仁者必得要不忧,不忧就是乐了。所以也可说,仁者就是乐的。更有许多话可引的,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看他这般的乐,不厌、不倦,无时无地不是乐的,“乐”真是他生活中最昭著的彩色呵!此外还有一个最有关系的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荡荡戚戚,都是生活的情状。这仿佛在伦理上的君子小人,也因此有了分别。以前所举的例,只是自己生活的情状;现在生活上的苦乐,却和伦理的善恶连到一块了。乐与善有关系,苦与恶也有关系。那么,假如人要不乐,就不免有做小人可能。

(丑)孔子生活上最昭著的色彩是“乐”,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仁”了。有人查过,《论语》内见“仁”字,凡一百零五次,专讲“仁”的,就有五十八章。从此也可看出“仁”字,是个最重要的观念了。

(寅)讷于言而敏于行。(见前)

(卯)不迁怒。

(辰)不贰过。

(巳)反对功利。如“君子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午)礼乐。

(未)反对刑法。如“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

(申)天命。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五十而知天命”;“乐天知命故无忧”……

(酉)孝弟。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以上各项不能一一详说,不过举个例罢了。

我们要寻出一条道理来,试着去贯串以上的各项,如能通盘串起,那么这条道理便可以说是孔子的真面目。如果寻出的道理不能完全串起,便当放下它再去寻求。循着这个方向走才能说是正当的路。至于所得的如何现下不及说了。

录自《燕京大学周刊》(增刊),25~26期。《北京大学日刊》,第1327号,1923年12月26日。

原载《北京大学日刊》

本文选自《梁漱溟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0 评论
0
FacebookTwitterEmail
Ryan[闫涵]

上一篇
第154次读书会《朝话》“封闭与开放”整理稿
下一篇
第160期读书会:孔子的人生态度——乐

您可能会喜欢……

第190期读书会...

2025年2月9日

第189期读书会...

2024年12月12日

第188 期读书...

2024年11月4日

第187期读书会...

2024年10月7日

第186期读书会...

2024年8月31日

第195期读书会...

2025年7月6日

第194期读书会...

2025年6月7日

第193期读书会...

2025年5月4日

第192期读书会...

2025年4月2日

第191期读书会...

2025年3月8日

第190期读书会...

2025年2月9日

第189期读书会...

2024年12月12日

第188 期读书...

2024年11月4日

第187期读书会...

2024年10月7日

第186期读书会...

2024年8月31日

第195期读书会...

2025年7月6日

第194期读书会...

2025年6月7日

第193期读书会...

2025年5月4日

第192期读书会...

2025年4月2日

第191期读书会...

2025年3月8日

快速登录

分类目录

  • 他山之玉 (21)
  • 制度 (5)
  • 原文 (15)
  • 年度总结 (12)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193)
  • 整理稿 (126)
  • 新生报到 (14)
  • 知会 (175)
  • 读书会活动小记 (10)
  • 读书小感 (21)
  • 读书笔记(请假专区) (166)

近期评论

    按月份查看

    其他操作

    • 登录
    • 条目 feed
    • 评论 feed
    • WordPress.org

    关于读书会

    banner
    2010-10-26在梁钦元老师的指导下,本着“敬读、勤学、自省、慎言、力行”的原则,确立大家应内修自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人格成长。

    热门文章

    • 1

      第118次读书会《朝话》之《三种人生态度》《谈生命与向上创造》《人生在创造》读书会整理

      2018年1月28日
    • 2

      第135次读书会《未能阐明佛家胜义——读《了凡四训》后所写评语》整理稿

      2019年3月3日
    • 3

      135次读书会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2019年2月22日
    • Wechat
    • Weibo
    • RSS

    @2019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571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