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全贞雪
督导:耿创新
思考题:
1、 梁老先生总结,孔子的世界观是持有“不认定的态度”,《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有利的证明。孔子的本意是不认定的、活泼的,自由的。可为何历史的演变中,儒家却给人留下了封建礼教束缚思想的印象,这种变化可能起源于哪里?
2、 孟子——善学孔子者——要人“由仁行义”而不要“行仁义”。行仁义者,规定一条是非准则而循行之,有如后儒“三纲五常”之教者,原非孔孟之所取也。“由仁行义”与“行仁义”的差异是?
3、 人为什么容易“意”、“必”、“固”、“我”?我们有没有具体的经历?如果“毋意,毋必,毋固”是为了让人发挥自己的理性,理性不是产生于“我”吗?那孔子为什么又说“我则无可无不可”呢?
4、 文中说,古东方三家之学皆是身心性命的实学,各有其实在功夫,各有其步步深入之次第进境。今人却把它视同西洋人的哲学思想空谈,真错误之极。三家为学不同,而莫不收变化气质之功。“学至气质变化方是有功”。又说,学问之至者,通达无碍。思想上的通达无碍又异于学问上的通达无碍。那么实学实修则如何做?大家想从哪里着手?
翁莉: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说几点。儒学有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孔子的创立,着重个人修养;第二阶段,孟子的发展,着重仁义礼智信,具有施政纲领的意味;第三阶段,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哲学变为皇家外儒内法的统治工具,进而成为了社会行为规范;第四阶段,程朱理学,现认为的儒学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的样式形成,并且具体的样式成为了个人的行为准则;第五阶段,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的儒学即心学是士大夫阶层的自我修养准则,此时的儒学比宋明理学时代稍恢复成了原先孔子倡导的模样。我想,梁漱溟先生倡导的儒学,会不会成为儒学发展的第六阶段呢?
全贞雪:为什么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就变成了封建礼教成为桎梏了呢?
翁莉:这个问题没有具体研究过,只是自己的想法。唐朝是包容的开放的,是不是到了下一个朝代改变前一朝的风俗,在儒学方面有矫枉过正的意味呢?
耿创新:孔孟的儒学虽然有“不认定”的自由理念,但是底层也有不变的信念,所以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规矩还是存在的。是不是规矩的一面成为了宋明理学的根基了呢。
全贞雪:我从施展的中国史纲听来的中国社会的变化。孔子推崇的周礼是贵族社会的生活方式,贵族之间遵守贵族的游戏规则,参战主体是贵族,战争也不以杀戮为目的。楚国的到来打破了游戏规则,战争就是直接砍杀,也造成了礼崩乐坏。儒家的贵族生活方式被打破,法家的生活成为了历史的主导,发挥极致的就是秦国。法家是对外的掠夺的,秦朝统一后,法家的生活方式又进行不下去,短暂的道家无为出世之后,儒家的有为入世又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与皇权结合突显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内容。李筠的世界史纲中介绍,基督教也是从底层宗教发展而来,起初强调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当时社会黑暗的统治令底层信众逐渐增加,教会的势力也发展壮大大到不可忽略的程度,到君士坦丁执政时期基督教被纳入权利阶层一举成为国教,自从与强权联合后基督教也唱起了君权神授的论调。由此可见,儒家、基督教都是与政治结合后,反而失去了原先本真的面貌。
梁先生:比起政治,是权利把儒家的生活方式工具化。另外一点,历史上对于贵族没有好感,但其实贵族集团的存在对皇权有制衡作用,与皇帝共同形成统治阶层。周朝就没有出现过外戚、太监专权的事情。皇帝一旦专权,皇帝趋利避害的结果外戚与阉党就会登上舞台。专权会提高决策效率,但风险系数一定也随之增加。贵族集团消失后就会出现恣意妄为。
法家是具有扩张性与侵略性的,扩张与侵略不能超越自然环境,农耕社会对于北方游牧地带的扩张收支不平衡,法家的道路自然行不通。郑和下西洋是撒钱的,大航海是挣钱的,即使航海我们开始得早下西洋是不能持续的。藩属国也是皇帝自嗨的把戏,实际都是贴钱的,以至于日本幕府们为了抢夺向天朝上供的机会打成了一片,当地的底层人民却对天朝没有任何存在感。与之相反,英国在印度不玩面子游戏,实行经济游戏改变各种制度,即获得经济效益,底层对于英国认同和尊敬也一同增加。
原本是为了解决问题的举措,反而成为新的问题的来源。以明朝为例,朱棣篡权,害怕出现第二个自己,直接把皇族供养起来不让做事不让参政,超过十岁就可以领俸禄,同姓藩王除了生子无事可做,以至于山西的王都记不住自己有多少个子孙,得专门有人给他纪录子孙明细。明朝末期朱姓皇族多如猪毛,王朝没有被自家兄弟篡权,却被最没有根基的农民起义推翻。朱元璋剿灭江浙的张士诚后,他恨透拥戴张士诚的江浙人,故意给他们重税重负,苏州一府的税比别的一省的都多。种地肯定是付不起税,当地只能发展工商业,经济的增长带动人的理性思考,结果科举状元多出自江浙,完全与朱元璋的初心背道而驰。
皇权希望民众像庄家一样被绑在地上不得动弹,所以集权之下农业是主业。高级人才用于御民,所以在古代中国《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科技是不入流的。皇帝而言农民听话最重要,民众的生活质量不是他在意的。
有人说,行仁义比行恶要好,但是被阉割了独立思考后行仁义已经失去了内涵,只是为了行仁义而行仁义。原本守不守寡是妇人自己的选择结果被社会逼着守寡,无法选择的行为规范也催生了变态的24孝。《中国文化要义》要出精装版了,我父亲做了附录,附录里父亲强调《中国文化要义》的核心在于指出中国文化的五大病,我很赞同父亲的观点,被工具化的儒家生活方式是五大病的具体表现。
冯蕾:梁老师,孔子不是还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
梁先生:我祖父的乡村建设,他自己是不满意的,但当时在山东有27个县效仿邹平和菏泽的乡村建设模式了。我问我的父亲,乡村建设运动实行了7年邹平的财政独立了吗?邹平县城的商铺变多了吗?我父亲回答,没有。那我认为,即使没有日本的侵略乡村建设也是运行不下去的,经济不独立就不可持续。祖父也说,乡村建设是农民运动,结果农民没有动是研究院的人在动。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孔子说的最透彻,“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我祖父对小人的解释是,窒人,不能通达无碍的人。当时的文盲率是很高的,研究院的人主持着运动,农民反对的人很少但积极参加的人也很少,原因还是在于利。理想主义的问题是只有有理想的人才去参与,作为农民来讲看着研究院的猪肥鸡产蛋多才愿意跟着研究院的人一起更换品种的。祖父是有圣贤情怀的人,他的道德上不愿意走以利为主线的路,但这个路才是推动更多人的路,比如打土豪分田地就可以立马能召集人,我认为这是祖父的乡村建设没有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一个言论很值得思考,好的发展是自己的发展带动别人的发展,比如微信的微商,可以通过微信挣钱就能让使用微信的人增加,不是一个单一的交流平台使人聚集。莫斯科市副市长在申奥之前来北京视察交流城市建设,他说北京的绿化不是绿化工程是美化工程,绿化得让生态自己生发出力量,北京的绿化还是得需要人来浇水。孔子的理念也是让民众自己有力量自律,民众自己愿意向上。在民不具备“使知之”的条件的时候,只能先“使由之”。还有句俗话叫,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所以不能先倡导仁义礼智信,要先让大众富起来,先让大家的体验丰富起来艺术的道德的生活才能会到来。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我们只能立规矩使由之长大了追求使知之。所以我的理解是,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还是孔子的不认定的态度,小人窒的程度增加或减少,互动也要随之改变。
冯蕾:我读这篇文章理解的是梁老不认为孔子有固定的是非,孔子不是让人一定要按着规矩来做,孔子是在教人寻找真理的路径,教人如何认识社会人生的情理。
全贞雪:接下来,咱们说一说,人为什么容易“意”、“必”、“固”、“我”,是因为不愿意否定自己吗?
梁先生:我认为不自觉更多一些,已经在惯性里面,从中抽身出来不容易。有位来访者问我,我都没有管我的闺女,怎么闺女却很出息。我意识到她所说的“管”与我所做的“管”不是同样的。中文里管理利用管道的管字,管道是有目的的有限制的空间的输送,具有控制和约束的意思。所以国人对管理的理解也是为完成特定任务利用制度限制和约束人。英文的管理manage,词根是手的意思,强调动手在做,所以英文的管理是主动行为,与我们的具有限制意义的管理大相径庭。 我的管理是关注闺女的成长,而来访者是子女不如她的意就直接插手限制还不自觉。文化上的差异就容易落入惯性里面,从这件事我对祖父说的“学问就是学着问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现在自媒体蓬勃发展,很多资讯来自自媒体,有一次我自己调查了自媒体内容的出处,发现自媒体阉割了不少原本的内容,还插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与原义有较大的距离。所以我经常警醒自己不要偷懒,自媒体是万花筒不是望远镜,防止自己掉入新的坑。
文章中李卓吾是自杀的。有句话叫圣人不招横死。张岱年先生说,有一点不可不注意,梁老去世前说的是“我累了,我要休息了”,君子以死为息。
冯蕾:关于死亡我特别佩服梁老先生的态度“不求生,不求死”,顺遂自然把死亡看作一个阶段。人如果不恐惧死亡,生活就会变得坦然。我读《最好的告别》一书,前半部说随衰老而来的无法掌控的现实的恐惧,后半部说接受恐惧为未来做计划,比如提前计划退休后的生活预计疾病和衰老,以平缓的心态接受。
鲁含英:关于第三道题,我认为人在无时无刻意必固我。我父亲住在新疆,连续3年冬天想去三亚过冬,但家里除了我以外其他兄妹和我母亲都不同意,他们都以关心他的名义说服他放弃,最后父亲还是把买好的火车票给退了。父亲70多岁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是完全可以外地过冬,可是母亲就不愿意陪同,父亲独自行动其他子女又不同意。父亲一直完成不了这个小小心愿,我感到痛心。
梁先生:你的家庭这种现象的深层根源是“防止失控”。
目前在做的案例,一个小姑娘在上小学低年级,她妈妈管她很严,连买块橡皮都要管,可是孩子已经破译了妈妈的网银密码花掉了3万,据说连小姨的网银密码也破译了。但是这件事情孩子的爸爸不知情。妈妈说,如果爸爸知道后批评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受伤害怎么办?妈妈还说孩子其实很优秀,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在前面。都这个时候了妈妈还在用学习成绩来为孩子辩护。一个家庭秘密太多会出问题,可以说孩子是用闯出更大祸来捅破妈妈和自己的秘密。来访者的各种经历和认知不断使我摈弃成见。
鲁含英:我看这位妈妈也是窒住的人,不正视问题,竟为自己和孩子寻找各种奇葩的理由。梁老师,催眠的机理是什么?
梁先生:大家普遍对催眠的理解是与睡眠相关,其实这个误解相源于从日语而来的翻译。催眠是绕过意识的自我防线的意思,例如八路军躲到探照灯的死角去端掉日本鬼子的炮楼一样,是通过引导使固有觉知得以放松进而绕到潜意识层面着手解决。
冯蕾:“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意”是什么意思?是主观意见的意思吗?
翁莉:文言文字典中,意是情感,必是一定,固是本来。
耿创新:梁老的孔家思想里的解释“毋意”是“不起意”。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是,意是主观臆断,必是绝对肯定,固是固执己见,我是唯我独尊。我认为意必固我中主要是因为我执才会有前面的三个。我一直想继承我老师的衣钵,把老师的思想传播出去,发扬经典中医。这个想法没有错,但是我一直强调“我”,这个情感窒住了自己,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苦恼,行动效果也很不好。大唐西游记中玄奘大师去印度之前已经在唐朝是有名的高僧,但是他对佛学有疑问,听说印度那烂陀寺戒贤禅师有可能解答疑问,玄奘不顾生命危险一心求知,最后在印度也成了印度第一的高僧。玄奘的信念也近于执念,但是玄奘是无私的,而我的愿望则有私。
全贞雪:牛顿力学是我们身边的世界,相对论是我们不能感受但事实上存在的世界,不能因为我们感受不到就否认真实的存在,面对科学要有开放的心态,我认为医学也一样,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
我印象里先生说过“不要做”,“不要”是没有力量的,那“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不是也没有力量?
梁先生:确实“不要”是禁止性的,对于接受一方的触动上力量弱一些,但在有些场合不得不采用,比如禁止孩子远离火源。在比较低的理解能力下只能采用禁止的命令。还比如,对于瘾君子比唤醒更有效的是关进戒毒所硬性切断与毒品的连接。
药家鑫案,药家鑫认为车祸中对方死亡比伤残好,所以置对方于死地,如果在案发现场要阻止他,是与他讲道理还是直接让他丧失行动能力?这个案件的受害者家属先前拒绝20万经济赔偿,坚决要求执行药家鑫死刑,死刑执行后又向药家鑫的父母提出经济赔偿,受害方的举动也接近于无耻。这个世界没有一直正确的一定之规,老子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小朋友见别的同学捡到2块钱钱交给老师得到嘉奖,就从家中拿了20块钱交给老师。给博士生导师副省级待遇,结果多少志不在教学的老师们为了副省级待遇削尖脑袋竞争。国内的院士有待遇大家为当院士打得不可开交,美国的院士还得交会费只有真正热爱的人去当。行政操作下的激励机制往往反其道行之,涌现了多少被同事举报和被老婆检举的准院士。
门槛是很好用的措施。我的心理咨询门槛就是来访者要先写邮件和先付10次咨询费用,这个门槛给我挡住了不是真心来咨询的来访者,也避免了对我期望过高以为我能分分钟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施今墨诊所的高诊费也是有力的门槛,诊费高医生自然不会用大处方另谋钱路,对于患者而言高诊费筛选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全贞雪:今天一位老太太带着孙子来给孙子看咳嗽,开完药我问老太太要医院煎药还是自己煎药,老太太说自己煎,过了一会儿老太太的老伴过来说要改成医院煎,我问是否经过药房同意,他说同意了但实际没有,没过一会儿药房给我电话说信息已传至同仁堂无法改变,老爷子再来退补交的煎药费,他气性很大,说之前开的草药也不要了,还嚷嚷50元医师服务费也要退给他。我自然拒绝。每当遇到这样无理的患者我觉得是医师服务费的门槛实在太低了。有时候这样的患者会去医疗事务部投诉我们,基于有投诉必处理的原则,医院会扣我们医生200元,医生们有冤也无处说理。
梁先生:我们习惯于想用行政手段解决一切问题,我们迷信外显的行为能解决问题,但是每件事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违背规律问题就层出不穷。国民党时期没有见强大的卫生部,没有见奇高的药费,也没有见医药代表,更没有见为了药品的收入开贵重药名贵药的医生。没有正确的利益传递只能产生扭曲的利益传递链。如果医生依赖诊费有不错的收入,报考医学院的考生就会增加,从业人员的水平和人数也会水涨船高,就不会出现儿科医生荒之类的事情。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分分钟让眼前的问题消失,因为我们急不可耐,只能短视的处理问题,解决了眼前问题又派生的新的问题。在美国,为了政治正确照顾少数族裔,反对者问支持者如果你自己去看病,你是找加了分才能上学的黑人医生,还是找不加分的白人医生?答案不言而喻,生病的人是自己的时候政治正确那么无力,是什么事就办什么事,不要把不相关的事情牵扯进来,最后是把自己给绕进去。
全贞雪:在医院收到患者的锦旗和表扬信会给医生50元的奖励,有些医生就比较注重这种鼓励,会隐晦的提醒患者,患者有时也不得不予以配合。锦旗和表扬信传递的有效信息很受折扣,倒容易蒙蔽处理表扬信的部门的人员,他们会以表扬信和锦旗的多少来评价医生的水平。
耿创新:我的诊所也会收到锦旗,有个同行看到我的锦旗嘀咕“你的锦旗是真的吗?”,马上又说“你的应该是真的”。后来我得知连美容院也挂锦旗,我就直接把锦旗撤下来了。
全贞雪:接下来咱们继续讨论第四题,实学实修则如何做?大家想从哪里着手?在这里我们先表个态发个愿,好回去付诸行动。
鲁含英:我想问一下先生实修,我如何能快速的进步?
梁先生:“快速”说明已经起意了,犯了毋意之戒。我认为功夫在于“不懈”,肯于不懈的思考。有人说把英语学好是为了建构不同的思维模式,英语中敬语最少客套话最少,是使用英语民族的民风使然。我女儿是日语专业,她听到天皇的停战诏书感到异样,因为天皇不用敬语,与日本百姓的日常用语习惯不一样。实修就是日常的庸言庸行中做工夫。读爷爷的日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写到“扫厕所”“扫大街”“写稿,有所得”“思绪乱,做外功”看着就是流水账,但是进入到他的现象场,就能感觉到他的功夫。白天被劳改扫厕所、扫大街,还坚持写稿,思绪乱的时候用锻炼改变自己的状态,这些日常生活不就是工夫吗?
看爷爷的日记还让我知道了我不记得的儿时场景,原来周六基本都是他来托儿所接我,我的发小得肝炎他在日记里写到“小元受威胁,无计可施”,“1962年2月1日晚饭后,抚小元入睡”这件事我是完全不记得的。我的印象中爷爷是很威严的,虽然他不厉害,但没有特别亲昵的印象。可是从日记中感受到了他不行于色的对孙儿担忧和疼爱。我很想知道我出生时的事情,可是很可惜爷爷的日记从1957年6月到1961年的日记被红卫兵抄走了。
鲁含英:先生您写日记吗?
梁先生:我写工作日记。
鲁含英:很羡慕先生还有前人的日记可看,我们就没有这样的福气。
耿创新:梁老先生是为什么写日记呢?
梁先生:应该是为了记录吧,日记帮助人内观自省。祖父的日记是给自己写的,能看得出随手抓纸笔来写的痕迹,有些纸张很破。
耿创新:袁腾飞说,蒋介石的日记不是为了出版的,日记里都有自己嫖娼的记录,相反胡适的日记就很工整,保管也很好,内容都是可以让别人看的。对现代人而言,微信朋友圈是不是也有日记的作用?
鲁含英:朋友圈是为给别人看的日记,不是自己内心的日记。
全贞雪: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读书会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