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勉仁读书会(北京)

整理稿

第98次读书会《没有勇气不行》整理稿

来自 Ryan[闫涵] 2015年11月14日
2015年11月14日
第98次读书会《没有勇气不行》整理稿

A Decrease font size. A Reset font size. A Increase font size.

  第98次读书会《没有勇气不行》整理稿

        (2015.9.22)

主讲:范金虎 督导:杨卫     

     范金虎:朗读《没有有勇气不行》一遍。

     范金虎:第一道思考题内容是,有一实验,先在平地上画了一条宽0.3米,长10米的通道,让10个普通人依次走过,通过率是100%,然后把这个实验搬到二十层楼高的楼顶,沿着楼顶边缘同样画了一条宽0.3米,长10米的通道。再次让这十个人走过,结果只有6个人能走过这个通道。你觉得剩下的4个人为什么没有勇气走过去?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也能走过去?我出这道题的目的是想让大家明白同样是走路为什么在平地上大家都能走过,为什么搬到楼顶我们就有的人不敢通过呢,我们勇气去哪里呢?

全贞雪:我觉得是受环境的影响,楼顶的环境给了他一个恐惧。如果给他们蒙上眼睛,训练一下走直线的能力,我觉得也应该能走过去。

范金虎:如果给楼顶悬空的一边安上栏杆后把队员的眼睛蒙上,我想他们在不训练和告知的情况下是能顺利通过。这就让我想到我们的勇气跑到哪里去呢。(认知与痛苦记忆之比较)

李亚峰:我走高架桥时就会感到恐高而不敢去走。

冯蕾:在这个问题上,首先排除人恐高的问题。其次大多问题是来源人们的心里,大家所说的把眼睛蒙上和安装护栏,都是在解决心里安全与否。这是两个问题,一是个人能力问题。二是心里问题。大家能力都是没有问题,关键上心里上是否能战胜恐惧,有勇气去做。比如有这样的一个技巧,眼睛只看前面不看两边,这样会使人容易走过去,能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

全贞雪:人们的自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老头老太太是不敢走的,在平地上走都颤颤巍巍,更不要说在楼顶上了,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是有一个较低的评估。

马福云:我爬过两次华山,第一次爬的时候因为有云雾所以上下华山时都没有事,第二次爬的时候天气晴朗,眼睛只能往上看,不敢往下看。往下看得时候腿就打软。

全贞雪:眼睛看到后大脑思考给人的想象力,真是可怕。

范金虎:我也感觉到,人的恐惧在哪里,是来自的内心,对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而不是能力问题。东方明珠旋转餐厅,脚下的玻璃明明是可以承受人的重量。但是有的人就是不相信可以承重而不敢走上去。恐惧就是来源于内心的一个判断,可是这个判断可能是来源于小的时候。在内心中我们生成了一个框或者一堵墙,使得我们不敢去面对、不敢去突破。(恐惧的记忆,不敢超越。)

杨卫:我们家有养海参的池子,我不敢在搭在中间的板子上面走过去,我怕掉下去。我有时需要先预估一下值不值得冒险。我去过一次欢乐谷,我觉得我去过一次后再也不会去了。

冯蕾:我此刻想起小时候走平衡木的事,我印象里就是不敢走过去。小学时,我也不敢跳箱,都是坐在箱子正上方。可你说,我没有勇气吗?我蹦过极,这应该是心理问题吧。

李亚峰:大学时上解剖课时我对楼道两侧尸体标本特别害怕。每次走过时我都特别害怕,后来越走越害怕,每次都是快步跑过去的。

范金虎:可能和自己安全感低有关系。安全感低的人,神定不住,就爱联想,越联想自己就越恐惧。我把第一题分享给我们单位同事,我说你怎么能让这些人走过去,他说在前面放十万元钱,谁走过去就给谁。第二是在后面拿枪逼着。第三是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愿景,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走过去。

梁先生: 在80年我们去爬华山,是在夜里打着手电往上爬,危险与不危险我们没有什么感觉。白天下山时问题就严重了,下面的万丈深渊使我很恐惧。因为在夜里手电筒范围很小,没有察觉到危险。这里面有一个认知的问题。俗话说出生牛犊怕虎,他不是说牛犊厉害,而是它不懂危险的存在。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在记忆和认知对比时,往往认知是败下阵来的。如果你有从高处跌下过的经历,你就是走一米宽的通道,你还是不敢的。这种伤痛式记忆是身心合一的,当时你身体的紧张程度和心情紧张程度是叠加在一起了后你一定会记得很清楚。比如单词你会忘记,但你差点在这里摔死,你一定会记住。 在做高考的考前辅导时,大量案例说明恐惧源于思考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出了偏差。在这里问题关键是没活在当下。可将第一题进行修改,把开始的实验同样搬到楼顶的中间然后每做一次实验就将边线向楼顶边沿30厘米宽度依次移动,我们会看到差一次就施画到楼顶边沿时,大家是可以顺利通过的。那为什么最后一次不行呢?因为你有杂念,你想掉下去的问题,而在中间走的时候,你一心只想走路的事,一步又一步,心无杂念的走。我们有这样的认知只要两只脚在一尺宽的线内你就掉不下去,这是基本原则。当你不按这个原则,你非要去想我们出去怎么办,而不去防止出去,这就是明显的不是活在当下的问题。爬华山时夜里打着手电筒照亮是明显活在当下,白天下山看悬崖峭壁下就不是活在当下,应该抓住栏杆,眼看脚下台阶。一个是认知问题,一个是思维不在当下了。大家普遍的思维,不是想两只脚下,而是想楼有多高、地面有多硬,掉下肯定会摔死。

杨卫:为什么人总会忍不住想楼下的问题而不是活在当下呢?

梁先生:因为记忆战胜得了认知,比如这人有心里伤痕或者安全感低下,在遇到一些场景时就会被诱发出来了。其实不是在这里面有问题而是前头就有事情。我们一定要理解,人其实是一个环境的动物。水平高的人就是自控能力强,自控就是保证两只脚在线里。我们容易想掉下去的问题。越想就越下去。在这里面强调智慧是应该认同只要脚在线里面,我们就是安全的。我的祖父强调我们的心不能向外逐求。郑重就是把握当下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在山东卫视我就讲过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说话好好说,就是敬吗。敬则心在腔子里,不苟偷,不外逐。把所有的事情你做好,包括在座的临床呀、办公呀、写稿呀等等,其实就是step and step 问题。你要是老是想别的你怎们弄呢,肯定开始乱了。在这里面是对规律的一种谦恭然后是hold住自己。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照流程来操作,出错应该是一个低概率的事件。在这里面还是有自控水平的问题。在学生中自控能力强的学生一定是学得好。他可以专注于当下。我女儿在学习时是用好每一个45分钟。一个又一个当下。你总是取巧找一个更快的方法,其实就又开始乱了。张悟本为什么可以走红,是因为他迎合了我们的心里。吃绿豆、茄子就能治病,多好呀。我们贪的东西在里面。我们一贪,思想就开始乱了,结果就不可控了。草根的人是容易被带着跑的,因为心里预期就在这里面。Hold不住的穷人容易是这样子的。对规律的理解一定也不是线性的思维。美国有一个乞讨者别人给他一美元和50美分,他只要50美分而一美元不要,由于这件事原因向他施舍者络绎不绝。这位乞讨者的弟弟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1美元呢,哥哥说我要是要1美元,这个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了。所有的事情都有他的规律性,你超越后就变味了。这个明白一定不是线性思维。

冯蕾:您说我对蹦极敢而不敢跳山羊呢。

范金虎:你的问题在下道题中涉及到了,我们来解决。第二题是 你敢于面对自己吗?能分享一个自己不敢面对的事情吗?

冯蕾:本来我还想我没有什么不敢面对的问题,通过刚才的讨论我发现我不敢跳山羊。

全贞雪:小时跳山羊我被碰着过一次,从那以后我对跳山羊就害怕了。

李亚峰:越跳恐惧感就越低,当时我可能有点松懈,一条腿占地后扭伤了,养了三个月才好。

范金虎:这一题,我问过我一同事。她说没有恐怖的事。我把一狮子咬死驯狮人的视频传给了她,她也一点也不害怕。但是她有恐高症。我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一点伤痕,有一点恐惧只是多少问题。从小到大,我们容易选择性的遗忘。我们不记得从前恐惧的事情了。这有点与心理学中的小象,我们从小就被拴着了,我们从没有试图去改变。这件恐惧的事可能会伴随着一生,如果想让咱们的生活更嘹亮些,我们是应该去改变的。对于这个题我讲一下我的故事。我对于炒股,我是特别恐惧的。我怕炒股赔钱,我觉得赔钱是我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我从来不敢直面赔钱这件事。其实我炒股损失的钱对于我来说绝对是没有伤筋动骨的。那我为什么那么恐惧呢。我就想我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我从小就没有看见过我的爷爷,我的爷爷在我出生前5-6年就因为家里穷治不起病而去世了。懂事后,看见别人有爷爷的时候,我内心是很失落的。我为此很怕失去,觉得失去对我太不好了。当知道我爷爷是因为家里穷没有钱给治病,我对钱产生了极大的欲望。我怕没有钱在失去父母。我的恐惧就是这样子,但我早已把他给忘了。就是这个恐惧可是把我害苦了。他使我做事战战兢兢、瞻前顾后,没有一点勇气。(不能满足自己心里需求的恐惧)正如先生所说我总是活在过去的伤痕中。到现在我才明白我为什么是这样子了,我怕失去,我不敢面对童年没有爷爷、没有父母的痛苦。我把不敢面对这种痛苦进行了合理化转移,转到对钱索取上了。我是想通过对钱的占有来解决我内心的不安。通过对物的控制来达到对自己情绪控制。我是生活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我的安全感很低。这也酿成了我对父母的不信任。我不敢去相信他们。与其相信他们还不如去相信钱的作用呢。我对钱抓得越来越紧,我对失去越来越敏感。这就是我为什么炒股时那么恐惧的真实原因。

子秦:如果责任感很强的人他是不敢冒险去做的。

范金虎:我可能不是责任感的问题,我是怕钱出去就回不来了。股评专家在做投资时,他说是可以的。但是真的给我几百万,我也是胆小的,钱是要还的。

杨卫:我去买衣服,我选择衣服觉得不好看怎么办呢,这种类似恐惧常有。小时候,我对爷爷奶奶提出请求时,他们就拒绝我。下雨了,我往回走,路过我奶奶家她没有给我雨伞而等我姑姑家的孩子给她雨伞,让她回家。当时我就感觉到被拒绝。我奶奶亲我的姑姑,不喜欢我爸爸。还有就是当时,我爸爸与别人家产生了纠纷,大人们就来到我家里闹。这使我产生了恐惧。

子秦:我可能做从来没做过的事情,我就是很害怕。我的脑子会僵硬觉得没有任何的办法。我自己认为原因是小时候我爸爸总是否定我。他会说你没有做过,你是不行。我确实也是没有相应的办法。我想办法的时候压力比我做事情本身更大的,身体反应是喘不过气来,自己就会把自己给吓坏了。

冯蕾:我做刊物时记者心中是有个坎不敢去碰,就是刊物的头版“与老板对话”这个栏目我不敢写稿,总是认为自己不行,而新来的大学生冲上去就能为这个栏目写出整版的稿子来。我这个坎只能是自己跳过去的,恐惧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采取躲、退缩的办法是没有用的。

子秦:我有这样的一个事情,好像面对了还是走不过去。我参加过学校的英语演讲比赛。当在台上演讲时,我与台下观众眼睛对视时,我的记忆突然断片了,脑子里什么都没有了,全身开始抖动,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分钟,我实在是受不了,我给大家说了一声对不起后鞠躬下台了。下台后,我和主持人说:“我冷静一下,我还是想把演讲内容背完。”主持人说:“可以,没有问题”。我记得很清楚在后台候场时,每当一个人演讲结束后我就汗出来一点。我当时特别后悔我为什么参加比赛。当我上台后,我的想法就是不看他们的眼睛,我只是看最后一排,演讲到最后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声音再抖,最后我还是背完了,我松了一口气。大家的掌声很热烈,我感觉是挺好的。从那次以后我特别害怕当众讲话,我现在就已经开始冒汗了。我总是在想我已经面对过,为什么我还是这么恐惧。

全贞雪:还是没有解决害怕的原因。你害怕的是什么?

子秦:当看见观众想下一个人会讲得更精彩时,这个念头就会使我断片。

先生:恐惧的事是没有,还是有发憷的情况。我自己想过哪种情况让人发憷呢。在一大堆海归的心理学博士在一起时,可能还是会发憷的。后来发觉其实挺好的。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时,其实谁更亲民、谁更浅显易懂,谁会更好些。他们只是有一个名头,这是没有用的。还会给人带来更大的落差。我们要和自己的恐惧友好相处,我们不要想把它干掉。恐惧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提醒我们注意)刀下来,你还要往上迎,这事是不对的。孔子讲,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当然,还是要有畏惧和敬惧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意义的把定是什么。我们坚持在这里或者躲闪的意义在什么呢。我祖父在批林批孔时就是不让步。理论上不吭声就没事或者跟着喊就可以。他觉得不行,这是触犯到他的精神边界了。他就要捍卫。勇气不是张飞那个勇气,更多的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如果自己把自己的思路关闭了,这是一件特别恐怖的事情。我们可以把有效的信息给屏蔽掉了,我们有意识不去管这些信息了。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约等于现实。(我们心有多宽,现实就有多大)我们以为我们视野很开阔。我们要对自己有办法,要破我执和法执。我们注意力发生了变化了。我对我有意注意的产生了连接。我把我们的眼睛封闭了。我们啥都不管了。我们出现认知偏差和局限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接纳这种恐惧。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开始对自己宽容了。在获得信息时,我们应该更加宽容。

冯蕾:人的思维有两种,一个是快系统,一个是慢系统。让慢系统主宰自己,这样做出决策是更完美。

杨卫:认知和记忆比较时,记忆往往获胜。如果我另开辟新路我会感到麻烦失控等,这样就容易让按照老路去走。生活中机械性凸显而不愿意改变和触碰。

冯蕾:人很多时候是在和自己的机械性做抗争。有时候是主动的有时候是被动的。如果自己主动去改变可能会轻松一些。

范金虎:我身边有许多人就是生活在机械性当中。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生活着,他们没有自省。他们不觉得苦,他们还是乐在其中的。在一定条件和场景时,会逼迫他们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先生原来举过个例子,地震后把一对夫妻压住废墟下。他们不再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了。他们想着如果能活着出去,一定要好好生活,不争吵了。这个机械性怎么破除,可能需要一个条件或环境,对个体有一个强烈的冲击,个体才能会改变。所以第三题,我是想问在什么样条件下勇气更容易迸发出来?大家可能有自己生活实际经验。

先生:有一个咨询案主,他的亲戚借了钱不还,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对我倾诉了很长的时间。五一的时候,我逼了他一把。跟他说,你要是不管他们要钱。我这个咨询就不做了。他当晚回去时就跟他母亲说了管表姐要钱的事,他的母亲为此也是很焦虑。在这个问题中,其实我是说恐惧的恐惧,而去担忧太多。你去想,你是想不出事情的结果。你去行动,向表姐要钱,她不给你,对于案主来说也是解套,第二只靴子终于落地了。(自己心安了)要不回来,也就是死心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假设了许多情况,那边债主真正怎么想的这边也是不知道。自己把自己给吓着了。我们不应该通过体验解决问题(超我在转圈,而不是本我,或者活在当下去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你的钱你应该要呀。这里最糟糕的是我要了你不给。那也比不敢要好一些。

冯蕾:我又想起我借出钱的事了,但我跟他要过两次钱了。

子秦:我老公发小要到北京学日语想在我家住半年。我在电话中明确拒绝了她。我每天安抚自己帮助人家也是一件好事。为此我和老公闹别扭。我的头可大了,每天都需要安抚自己。我已经拒绝了,可她用这个方法非要来,我就没有办法了。

全贞雪:你老公的同学,他为什么不去拒绝呢。

子秦:我是一个从来不拒绝别人的人,我老公也是这样不会拒绝别人。在这里面有边界的问题。

先生:对方明白你老公是不会拒绝的,他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了。他接到你们反馈的信息是硬塞是塞得动的。

先生:这里面你该好好想一下。他是求助还是强加于人。这是不同的两件事情。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冯蕾:我妈妈家庭责任感特别强。我舅舅家的孩子买房就朝我妈妈老借钱。

先生:子秦,你想过没有。比如房租我收你一半,生活费我不收你的了。这都是有边界的。你自己撕不开面子,对方就能接受这个信息。我照顾你了,你也需要照顾我,你说多少钱吧。不是不能划边界而是你不划的问题。流动弱的地方,边界就不容易清楚。因为抬头不见低头见。

范金虎:好吧,咱们下一道题。第四题是你认为是以“结果为导向”还是以“过程为导向”更容易让人坚持自己的发心?我想说什么叫智慧,智慧是否有局限性。如果有局限性就容易思考不全面,造成自己的认知有偏差。我接触过这样的观点说人生是什么?人生你可选择走马观花享受生活也可选择马拉松式赛跑只要结果。出发点定好后,结果就会有另一番景象。

杨卫:象高中的作文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我是觉得过程和结果都重要。我比较看重结果的。勇气分两种,一种是匹夫之勇。另一种勇气源于智慧。有一个清晰、明确、向上的目标比过程更重要。

范金虎:出这道题时参考过《论语》6.12:冉求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通过这段我是想说,你是以过程为导向还是以结果为导向。冉求是以结果为导向。什么才算智慧,论语这段对话显示出智慧了吗?大部分人是以现实结果马上进行评判的。他们是否有一个可以坚持的东西,这个东西值不值你所坚持(发自心底的志气)。坚持了即是把自己牺牲了也再所不辞,这也是实现人生的理想。这可能人生活着更有价值一些(自我实现,自性化问题)。

先生:勇气是否有代价问题,我自己觉得是不考虑代价的。不然的话就落于算计了就是值不值得问题。对规律信任和谦恭是最大的问题。放养式的北大附中与衡水一中同样是考上北大后来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北大附中开放日里是没有老师接待全是同学再接待。北大附中推行学长制也是在把学生推上去。别的学校是把学生管起来,什么视频呀、监控都上了。总是想复习的时间和成绩成正比,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我也该是尊重规律而它往往挑战我们狭隘的认知。

冯蕾:要hold住自己,那他什么时候背单词呀。

先生:这也是在结果层面上的表现不同。你是要双百还是要他的学习兴趣还是学习能力。层面不同选择的路径和方法当然是不同的。这里面肯定是家长的问题,你没有办法引导他高效率去学习。这里不是取巧而是对规律高度的认同。我在三年级前下了很大的力气。我们不是放手就完了,我们需要更主动更高层面的关注。我那时还没有学习心理学就是直觉告诉我就应该这么去做。多媒体的学习软件为什么对她帮助那么大就是因为对她没有压力,一遍不行还可以有下一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孩子教育是有帮助的。比如加强同期伙伴的问题,有些家长是不敢去做。在低年级阅读获益时到了高年级自然就爱读书。她有记忆战胜理性的观念。还有就是全家在阅读起了示范的作用。

冯蕾: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书王开岭写的《精神明亮的人》里面有一篇标题是“梁漱溟一只自由主义的牛虻”书中提到梁老与时代声音不契合的事。一次是五四运动后对火烧赵家楼的评价;第二次是在53年政协会上为农民请愿当面廷争;第三次是在文革批林批孔运动中拒绝批孔。以及梁老对公民意识的提法;相信自己的眼光独立用理性看待事物,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是中国知识分子褪掉的素质只是在梁老身上看到了,梁老是中国本土现代知识分子最有力的承担者之一。

完。

              根据2015.9.22读书会录音整理部分有删改。

附

        第98次读书会《没有勇气不行》思考题

一、有一实验,先在地面上画一条宽0.3米,长10米的通道,让10个人依次走过,通过率100%,然后把这个实验搬到二十层楼高的楼顶,沿着楼顶边缘同样画了一条宽0.3米,长10米的通道。再次让这十个人走过,结果只有6个人能走过这个通道。你觉得剩下的4个人为什么没有勇气走过去?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也能走过去?     

二、你敢于面对自己吗?能分享一个自己不敢面对的事情吗?

三、你认为在什么样条件下勇气更容易迸发出来?

四、你认为是以“结果为导向”还是以“过程为导向”更容易让人坚持自己的发心?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0 评论
0
FacebookTwitterEmail
Ryan[闫涵]

上一篇
第97次读书会《对异己者的态度》读书笔记–李林溪
下一篇
第98次读书会《没有勇气不行》读书笔记–潘爽

您可能会喜欢……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快速登录

分类目录

  • 他山之玉 (21)
  • 制度 (5)
  • 原文 (15)
  • 年度总结 (12)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193)
  • 整理稿 (126)
  • 新生报到 (14)
  • 知会 (175)
  • 读书会活动小记 (10)
  • 读书小感 (21)
  • 读书笔记(请假专区) (166)

近期评论

    按月份查看

    其他操作

    • 登录
    • 条目 feed
    • 评论 feed
    • WordPress.org

    关于读书会

    banner
    2010-10-26在梁钦元老师的指导下,本着“敬读、勤学、自省、慎言、力行”的原则,确立大家应内修自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人格成长。

    热门文章

    • 1

      第118次读书会《朝话》之《三种人生态度》《谈生命与向上创造》《人生在创造》读书会整理

      2018年1月28日
    • 2

      第135次读书会《未能阐明佛家胜义——读《了凡四训》后所写评语》整理稿

      2019年3月3日
    • 3

      135次读书会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2019年2月22日
    • Wechat
    • Weibo
    • RSS

    @2019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571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