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读书笔记
李林溪
离开读书会后,我一度认为,靠自己实践,也能成长。后来遇到挫折有彷徨,发现自己走偏,或将自己绕住。亲师取友之法的确是调理自己、不至于忽忘自己的好方法。其实说起来有很多,印象深刻的是几个事例。
今年国庆到南京,偶遇到在日本打拼多年平日很难见面的发小。我到他夫人家做客,说到亲密关系的问题,他说感觉我平日发的东西吐槽太多,有点喷子的味道,他感觉不是很好。他的观点让我很触动,回去认真思考很久,的确,有很多时候是想通过抨击来彰显自己,用毒舌来标榜自己的个性。他能这样表达,的确基于多年的友情和对彼此的了解,我觉得很受用。
影响大的自然是和先生的交流。我去年底感觉自己读了不少书,但是自我成长方面跟不上。先生对于我的成长一直是比较关切的,我说了我的困惑之后。先生提到了“落实到行动”,并且举了艾恺先生当年问大家都做了什么的例子。我记得我当时是中午躺着和先生发微信的,看到先生的消息一下惊醒坐了起来。我对于自己是否光读书不思考不实践有了反省,是不是只看书就可以,会不会变成装着字典而不会用的人。
后来随着自己的独立上岗,恰好有了更多实践,特别是独立实践独对的机会。这之中也是不断锻炼和提升的,开始时总是紧张、厌倦的,后来也自如面对些了,也能及时感知病患想立刻兑现满足感。我在交流中能提前告知,能面对患者的情绪,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分管的护士有时奇怪为何她们去病患有时就不接受,而我到病患跟前病患就听我的。当然有医生的身份光环在影响,但我想这和我和病患好的交流也分不开。
并不是说与梁先生交流一次他指导我要实践我就能立刻转变,从去年底到现在我也花了快一年的时间;也并不是说交流一次我就能炉火纯青,我之中也有交流不顺畅的时候,沟通失败的时候。我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状态有起伏,并非时刻都能以最好的姿态去工作生活。但是和老师朋友的交流,正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亲师取友的调整更多是“润物细无声”的,也就像梁老在文中提及“融化感应自己的缺短而得其养”。我曾经较直接和朋友交流,说“你看看我哪里不对”,朋友感觉很变扭、突兀。而在日常交流中往往不经意间就让自己有所感悟。而和梁先生交流中他的放松坦然,也影响我和其他人的交流方式。
个人感受是亲师取友提升的是“自觉”能力,在此不想再用魏征“以人为鉴”的滥觞。真心感觉在亲师取友过程中,自己对自身的懒惰、恐惧、欣喜、所得更加明晰,虽然自己仍然可能被负面的情绪感受撂倒,但自己在此过程中是清晰的。
这就是我在亲师取友过程中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