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次读书会《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读书笔记
全贞雪
《心理的调整》一文中提到,生活要时时的调理,减少生命的机械性。机械的生命是可怜的,改变气质的真功夫在于自觉、不散懈和不暴乱。如何做到不丢以上的功夫,估计唯有亲师取友了。
环境给人的影响很大。在校时,大家争相学习,我虽不爱学自己课业内的内容,在寝室的气氛下还是读了不少杂书。离开校园,步入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周围学习气氛变得淡薄,平素需要挂念和承担琐事也增多,注意力也常常集中不起来,读书、学习就自然而然的少了。不知不觉中就会迷失生活的方向,落入机械的生命。唯有在振奋的环境中才能找回当初发心和立志。好的环境必须要有良师益友。
思考题中说,文中提到“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大家谈谈自己经常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现自己需要调理自己了。
感觉到自己需要调理还是源于自觉。有时候能清晰的感觉到生活缺少了趣味,而且知道趣味不是来自某些人或物品的缺失,而是精神层面的空缺。
朋友的提醒在认识自己上又起到多大的作用呢?会不会在很多时候是帮了倒忙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向的效果呢?
不能否认确实有这种情况。“友”的概念广泛,“取友”就不一样。有很多人愿意“为师”,想听意见和见解肯定十分容易。可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建议和提醒,还是来自自己经过甄别的,能够信任的朋友们。
调整自己需要亲师取友,那么选择师、友的原则有哪些?
首先双方要比较了解。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选择志向相投的师或友来亲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要相近,若格局上比自己大的话,更能有引领作用。
如何在调理一个人的同时体现对他的爱惜,大家有什么好的经验方法可以分享么?
如果自己是给予建议的一方,要放平自己的心态,不能强求对方一定从我。对他的爱惜就表现在把最终选择的权利给与对方,真正做到有边界,但也不失对朋友责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