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勉仁读书会(北京)

整理稿

《我的自学小史》整理稿(二)

来自 全 贞雪 2013年10月28日
2013年10月28日
《我的自学小史》整理稿(二)

A Decrease font size. A Reset font size. A Increase font size.

主持人

接着上次的读书会,我们这次继续讨论梁老在书中提出的“一片向上心”,如何培养自己的“向上心”?为什么说“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如何做到“有自觉”?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高傲

我从小就有个疑惑——为什么一家人不能好好相处?长大后我的这个疑惑延伸到了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其他关系中,人与人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的疑惑一直伴随着我,在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认为自己是向上走的,所以我认为我的“向上走”与我小时候的家庭生长环境有关系。到了大学这个疑惑帮助我触及到了其他疑惑,比如说人生的意义、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爱情是什么等等疑惑,疑惑多了我就想着去解决,在解决疑惑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其他的方面,比如社会、政治、经济等等,所以现在就不再是小时候简单的疑惑了,自己也会往上走,所以我的向上心是从疑惑来的。

疑惑来源于小时候童真的心,童真的心渴望爱、渴望关心、渴望友善,但是我所经历的现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就会伤心,就会问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就会想去寻找答案,想去解决,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便会涉及到其他的方面,所以我会有向上走的心。

唐瑶

我所理解梁老的向上之心是一种向好之心,向善之心。如他所说:对人好的事情是第一要事!就象先生所说的希望梁老先生乘愿再来,“乘愿再来”是菩萨的境界,是自利利他的事业。因为梁老的本心是向上的、向善的,所以才会有他的人生境界。如他说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是因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是来源于人的私欲,为了生存去侵占、巧取豪夺。他希望这个世界是好的,如果财产都是公用的了,那么就不存在斗争了,他是这样的发心。包括他去参加革命的想法,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是这样向上、向善的初衷。包括他所仰慕的同学一起学习,是因为他看到了别人优秀的地方,就去向人学习完来善自己。有了向善、向好之心就会有一股力量推动着他,成就一生的事业。

陈阳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当我看到这句话:“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的时候,我想区分一个概念:是自强而不是要强。通常我们听到家长表扬一个孩子的时候会说这个孩子“多么好,多么要强”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被冠以这样的标签,小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个很荣耀的事情。但是长大了慢慢就会发现,其实“自强”和“要强”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当被说到“要强”时,其实就有了一种无形的被动在里面,扪心自问,真的是出于自己的真实想法想要向上走吗?还是处于周围某种压力,例如比较、命令之类呢?当我想明白这件事情应该是出于本愿,而非被动的时候,我就很厌恶“要强”这个词,还有类似的“女强人”等。

现在我的工作属于人力资源里的激励范畴,我一直在思考何为激励。激励不是简单的用一种方式来告知,而是能否用智慧来唤醒员工自我激励的意识,当然这个认识的过程我要先被激励,这也是用心创造的过程。每个员工加入一个组织,都有自己对这个组织的理解,尊重每一个人的意愿,并且去引导价值观,恐怕这样更能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强加给员工的“精英”的称号,那种以背负着“精英”称号来做事的人,最后只能被这个称号压死。对于个人而言,我只能把握自己的想法,并且在实践中尝试。不去逼迫,不去挑战,不去迎合,而是在更大的格局下,力求去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全贞雪

以前在学校讲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与学生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只要有问题就等着我直接给出答案,而有些学生是有问题先思考,自己实在解决不了时,才会选择向我寻求帮助,两类学生的进步速度是可想而知的。后一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选择,自觉自己的困惑,勇敢面对问题,并努力寻求答案,我想这是“向上心”驱使了他们的行动。

“儒者以无知为耻”这句话中就包含了向上心。没有向上心,就不会发觉自己的不足;没有向上心,就不会有欲望解决无知;没有向上心,就不会自觉探求新的知识。所以,所有的自学来源于“一片向上心”此话一点不差。

要说我的自学,是从大学四年级认识王老师开始的。那时听课有问题就问老师,有时候老师第一天给出的答案是不十分令人满意的,可是下一次课老师多数会给我完整而心服口服的答案。而且他告诉我,他回去找了哪几篇文章、哪几个段落,依据这些内容,所以答案是如何如何。因为王老师的坦白,我才知道老师有问题是找书的,他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既然老师都要从书中找解决之道,那我何不自行也向书求教呢?后来我有问题就先查书,实在解决不了才找老师求教,久而久之,自己看的书就逐渐多了,慢慢产生了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回想起来我的自学就是这样开端的。

如果没有自学,我应该还不会看病的,就像上面说的第一类学生一样,有问题就问,碰到新问题还是不会,再接着问。世上的病症千万种,哪位老师能说得全,哪位学生能记得全?没有自学,老师的知识终归是老师的,永远不会成为我们自己的。

所以“好胜心”与“向上心”可能就是毫厘之间。家长常给孩子设定一个榜样希望孩子能向榜样学习,孩子也达到了家长的要求。这是不是孩子因此而得到了向上心呢?我想不尽然。孩子的行为可能是出于“不愿否定自我的价值”,这与本文所说的向上心,在初衷上不尽相同。前者带有被动的意思,而后者是主动的选择。被动伴随着不快,而主动是欢畅的,自学过程中是可以手舞足蹈的。

程路涵

我想顺着两位师姐的往下谈一点,关于“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从刚才高傲那段话中,我体会到她表达的“自觉”是“自觉有困难”——自己生活中有疑惑,我要解决它。同时,我认为“自觉”会有另外一层含义——我觉得我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困难和疑惑,这就是有“向上心”。结合陈阳所述,我们会发现其实长久以来,我们是感觉不到自己有向上心的,我们是被赶着、被抽着、相互比着在向前走,这已经不是自强了,甚至可以说是“自戕”了。我今天在微信群里分享了一篇关于衡水一中的文章给大家,文中提到网友一直在怀疑这种校规是不是对学生的一种戕害,而在这种戕害的环境下,其实我们已经有点开始习惯自残了。

我持续地觉得,我的生命到了这个阶段还处于孕育阶段,一切都还没有真正开始,我是一颗种子等待破土,我还是懵懂的,要慢慢开启。这个时候我遇到了我现在的美国老板,他对我是有启蒙作用的。比如今天下午我处理完一件小事后告知他,他回邮件的时候评价说“super”,我当时就愣住了,哦,原来这个就是super了。他经常会用这种夸赞的语句,比如“Thanks for your great efforts”,然后我就会想,哦,这就已经属于great efforts。我就觉得我是在进取的,每一件事情做着不是在平路上行走而是在付出能量地爬坡,这个时候我会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每解决一件事情都是一种进步,我开始发现我有向上心,就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和高傲一样,有很多疑惑,要解决我的问题。但是之前的状态大概是我被困难压倒了,现在会觉得自己可以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了,我是一颗种子,有萌发的能量。

在这之后,可能会出现全师姐提到的那种状态——自觉有问题,自觉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去自学,去解决问题。这个我在书里找到一句话“学问和艺术是一理,知识技能未到融于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所以说只有通过这种自学,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才可以。

刘畅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和唐瑶有类似的看法。此刻想到一句话“万物皆有佛性”,我认为亦即万物皆有向上心。“向上心”即自我完善的意愿,“自觉心”即自我觉知,这句话表达了我们首先需要充分认识自己此时此刻的优点与缺点,之后再付诸行动去改变和坚持,才能够做到不断地向上。而自我完善实则就是汇成大善的点滴之源,我们只要做好自己便是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善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些点滴间不易察觉的自我完善,汇聚起来终会让我们看到自身健康茁壮的成长。

梁老师

我祖父的爱好是思考问题,听起来挺可怕的。但是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这种向上心会让人感到喜悦,很high的感受,这种感受未必一定与人分享,对于自己可以在身心两方面都获益。

今天来的路上我也在想,前天看到的一个消息,辽宁今年的文科状员从香港大学退学,回辽宁复读准备明年考北大。她看过一位刘姓北大女生写过的一篇文章《古顽》,深受感动,非常想报北大。但受父母的劝说了一晚,为了孝顺而去了港大。但她的志向是古典文学,加之语言、生活习惯等诸多不顺利,所以下决心退学复读。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清楚两点:一是她被勉强了,二是她觉醒了,是对自己决择的尊重。人首先要对自己的决择负责,而不是对某人,不管其当时怎么想,是他真正的发心,有了问题再去解决,这样才不会生出很多懊恼的情绪。港大当然很好,但不是她理解的好。那种高效率运转的环境,可能与她的心境、本意是不同的。

我也是从工科转到心理学,是生活积累的过程,从插队时挑水时走的坡路,从苦难磨砺的过程中,我对决择就看得比较清楚。相信自己的决择意味着相信自己,不会吃饱了混天黑。我们不能轻忽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没办法用大数据来计算的。在投资房地产,或者中医养生秘方等等问题上,大家总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你自己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这些事情是没法简化的。

我的一位朋友去为我祖父扫墓,他向当地人打听,发现大家对我祖父为邹平的乡建建设所起到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当时政府拨付10万大洋,但他没在那里盖一间房子。有个老板朋友提出想复建当时的场所,对此我很感动,但实在也没什么好复建的。现在大家总想留下什么,其实越怕别人遗忘就越会被人遗忘,反而不担心的,大家还总希望复建,就是因为人们在心里记得。

可见,向上之心如果落于算计的话,就会变味道,会掺杂自己的偏好,便不真了。所以要放下得失心,这样你的向上才是有意义的,使自己的生命不断精彩,这种情形下,学习的精进也才会更有动力。

主持人

梁老先生在文中一再提及自己“自幼呆笨”,且身体“瘠弱”,但勤加修养,十四岁后终渐渐变得聪明体健。文中归纳他成为“成功人士”的两点原因,一为“不偷惰”,二为“不死读书”,大家如何理解?

杨卫

我的向上心还有些不同。我在高中、大学之前,我的向上心是很缓慢的,觉得只要向上走,慢慢地就会到达一个很好的结果。等到大学以后,学了挺多东西,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成长的准备,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不用害怕。但等到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是没有准备好的,仔细琢磨这个困难的时候,就深深地产生一种恐惧,觉得自己如果不是借机往上走,就肯定是往下走了;不成长,自己就毁了。所以,我的向上心一部分源于恐惧,怕自己毁了的恐惧。一位老师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如果有师父在,困难就会变成成长,没有师父,困难就只会带来痛苦。第一方面是因为恐惧,第二方面,因为亲师取友,生出了一种非要往上走的心。有了向上心之后,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理顺自己,然后发现自己坦然了,成长了,会明显的发现自己改变了。

关于死读书,我是有些感触的。之前,别人一说,我就特别相信,恨不得马上去实践,实践之后还觉得自己行动力特别强,自我感觉很好。等到自己当年做过的一些事情产生的影响渐渐显现的时候,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当年做的并不对。经过老师的教导,发现自己读书到行动之间有些环节的缺失,缺少一些思考,缺少一些真知灼见。《中庸》里面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读完《中庸》才发现,五步的事情,我少做了三步。所以,我想要做到不死读书,就要去审问、慎思、明辨。一定要通过思考,思考清楚,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再去行动,要不然,会生出许多曲折。

最近听了一个讲座,讲智慧与能力。智慧是什么,智慧是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能力则是把当下的事情完成。又讲智慧和能力如何获得。智慧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龙应台那篇文章里讲的“文史哲”,就是很多很多年前,我们老祖宗说过的话,我们到现在还在重复,还以为是发现。能力就是要在事上磨,不断的体验。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不能把它当做一门学问来学,一定要能够用它来指导生活。

全贞雪

梁老自称“自幼呆笨”和“瘠弱”,我认为这个自我评价可能不客观。虽然我的结论可能不利于激励我们后生,但我还是不能相信会存在一个突然的力量使梁老突然从十四岁开始头脑开窍。我认为“自由呆笨”是一种外在表现,梁老也说自己自幼爱思考,小时候的他可能是经常沉浸在思考当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往往不能马上向外界给出反应,所以才显得呆笨。我们经常以快速敏捷的反应来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尤其大人评价孩子时更以此为标准,而且评价很随意,很少有大人长时间观察孩子后谨慎下结论。因此我想梁老儿童时期的状态不一定是真的“呆笨”。

程路涵

我也曾看过一篇文章——《美国四年本科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作者是郑人元。文中说:“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这是我与很多美国人交流之后的一个不具权威性的总结,并不代表对任何专业的否定,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数学、医学、工程… 都是有价值的专业,你必须去学你热爱的东西)。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学习中医是很好的。你想想看,我们进入院校之后究竟有多少时间是真正拿来学医的,其实很多课余时间、很多思考的时间是留给传统文化的。上次读书会大家有提到,学校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自学的机会而已。

大家提到的这些让我想到我一直在追的一部美剧——《Suits》,这是一部律政剧。这些律师们就是在玩弄条文,如果真的是死读书的话,他们就不用干活了,就都疯掉了。这部剧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们只听到他们想听到的。”所以就如杨卫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我执”,所以当我们读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带着自己的相只能看到对着我们的这个角度,很容易将其他我们认为和自己无关的方面忽略掉。所以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对是所有错误的总和,而错其实就是偏。也许死读书就是读偏了,只看到了我们想看到的东西。

王旭浈

我想说说这个“不死读书”。曾经我读书特别死,会特别认真地按照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比如说,书上说,我们要时时刻刻有一片自觉心,我就会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我要自觉我要自觉……(先生:弄成惴惴不安了!)对,最后就是变得惴惴不安,很痛苦。我就想,我怎么做不到“时时刻刻”呢?

还有比如说我们要“每天”怎样怎样,后来我知道了,这就叫“死于句下”,也就是非常执着地用你自己的理解去理解那句话。过了很久之后我终于明白,“时时刻刻”不是说要一天24小时,多少分多少秒都不脱离,而是就是在你想起来的时候,随时随地。对“随时随地”的理解也很有意思,比如说要随时随地读书,那我就觉得必须要随时随地书不离手,也很折磨自己。所以我现在读书就注重提醒自己,我现在是这种理解,但不是只有这一种理解。后来越来越发现,同样一句话,同样一段话,不同的人读就理解非常不一样,自己在不同时间读理解也不一样,甚至可以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还有就是死读书的时候,只知道他写了什么,不那么死的时候,看他写了什么,会知道他没说的是什么。这个很重要,这能识别出很多骗人的东西。“不死读书”真的很重要,我觉得这是一个功夫。但是怎么锻炼呢,我觉得还是要明辨,琢磨。

梁老师

我们总习惯了用机读卡来评判人。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重阳节采访,很多老人先前都在讲孩子忙,但最后情感的流露还是很希望孩子回来看看。在北大讲课时提到,假如外星人飞临地球,会有一个现象让他们很不解,即一堆人随着嘹亮的音乐一起整齐划一地挥动肢体,搞不清是一种什么样的祭祀仪式。我们被这样的规范不断地锉,思维活动的机能就开始退化。高三学生最恐慌的是考试前忘记知识点,学生学习的都是散乱的“肉沫”,而缺乏系统的全局的体系。

我祖父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抵制美货,写道“调查”美货(被美国人艾铠写作“搜查”),其中涉及到美国的《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歧视一个民族而到了立法的程度。原来我们对此的解释是国家积弱积贫,但根据更多史料,这一说法从资本家角度讲不通啊!华工一周25美元不管吃住,白人35美元还管吃住,另外华人很老实,从来不会闹罢工,这些都应是资本家最喜欢的特点。那么他们排华的原因何在?因为其他的工人恨华人,他们一天工作10小时,任劳任怨,赚到钱就寄回国。当时由华工还催生出一个特殊的行业,将死人装在棺材里运回中国,死了也要魂归故里。当其他工人们一起罢工时,华工从不参与。正因为华人难以融入美国的社会,而且带来不了消费,所以才会在民主投票的机制下获得通过。

另方面,国家的管理、社会阶层总是以民族来划分一定有问题,社会总是各阶层、种族花搭着来,因此他们认为,尽管华人很能干,也不能让华人来太多。我看过一幅漫画,大门外有两个人,一个女人(代表妇女群体)在敲门争取选举权,另一个是华人,却坐在门外写有“鸦片”的箱子上,连争一下都不去争取。这就是华人给人家的印象。

对于很多自小学习的历史掌故,我们都要学会自己去思考,不能简单地听教于教科书。学生们千军万马地从高考的门缝里挤出进来,在此过程中不得不砍掉与现有的教育制度不符的枝干,只能出来后再重新生根发芽。作为一个向往健康生活的个体,就必须自我学习,恢复被砍掉的肢体。

学生们学习历史味同嚼蜡,就是因为课本只讲知识点,只让你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时间、地点、事件,学生们完全没有探讨、思考和质疑的乐趣。很多时候不是内容本身的问题,而是接受方式不对。要允许自己和别人有误差,要允许思维的过程有时比较艰涩,但现在恰恰是太过要求整齐划一,只能背标准答案,所以学生也就放弃了思考,这是我们丧失了创造力的原因。

我们过多地把所有精力都化为手段,我们不怕吃苦,但我们不是为了吃苦而活的,现在不吃苦都会产生罪恶感。但是这也会出问题,因为极大地被压抑之后就需要极大地释放,这样的人生也就失去了平衡能力。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0 评论
0
FacebookTwitterEmail
全 贞雪

上一篇
第62次读书会举办通知
下一篇
《我的自学小史》3——读后感     李丹

您可能会喜欢……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快速登录

分类目录

  • 他山之玉 (21)
  • 制度 (5)
  • 原文 (15)
  • 年度总结 (12)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193)
  • 整理稿 (126)
  • 新生报到 (14)
  • 知会 (175)
  • 读书会活动小记 (10)
  • 读书小感 (21)
  • 读书笔记(请假专区) (166)

近期评论

    按月份查看

    其他操作

    • 登录
    • 条目 feed
    • 评论 feed
    • WordPress.org

    关于读书会

    banner
    2010-10-26在梁钦元老师的指导下,本着“敬读、勤学、自省、慎言、力行”的原则,确立大家应内修自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人格成长。

    热门文章

    • 1

      第118次读书会《朝话》之《三种人生态度》《谈生命与向上创造》《人生在创造》读书会整理

      2018年1月28日
    • 2

      第135次读书会《未能阐明佛家胜义——读《了凡四训》后所写评语》整理稿

      2019年3月3日
    • 3

      135次读书会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2019年2月22日
    • Wechat
    • Weibo
    • RSS

    @2019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571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