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次读书会记录
高傲:今天如果时间充裕,我们讨论四部分内容:
李丹:对于读书会接来下的安排,其实一开始我还是偏向于另选书籍来阅读,因为害怕如果重读《朝话》,思维会局限化,难以再有改变、突破和成长。可当大伙(几乎都)表示愿意重读,另外加上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高傲发的那些选自《朝话》的话后(《心理的调整》——调理自己与调整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和心情两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写一段文字,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东西,得要让它有总有分,对一个问题也要能够仔细分辨。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忽然发现,现在自己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条理不清楚,思维太散。原来(自己的问题)在《朝话》中早就提及,只是当初对问题(认识)不显,所以读时感触不深刻罢了。于是我就有了重读《朝话》很有必要的心情。不过我还是想推荐大家在重读《朝话》时可以读读梁老的另一本书《人心与人生》,那本书我觉得对梁老思想阐述的更加深刻和系统,可以帮我们打开新的思维,同时思想上又和《朝话》有一脉相承之处,能让我们在自省的路上继续郑重前进。
程路涵:未上交!
高傲:对于程路涵最后提出的相关文章一起重读,我的想法跟她是一样的。之前咱们读过的文章有很多相通之处。(我的提议是这样的)如果我来做主讲,我会制定一个主题,然后给成员布置作业,比如我会让大家把与这次主题有关的文章都从读一遍,还有要求大家将之前的整理稿再看一遍或者我会重点要求让大家把有些内容再看一遍,然后会布置大家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在读书会一起分享。(这样做的话)时间(要求上)可以不只一次,两三次都可以的,这样我认为是一种横向的全书的贯通。
陈阳:(我支持)重读《朝话》,(可以)把书中相似话题或者观点的文章联合起来阅读,提炼出 梁老先生最本质的观点和理论。这样可能就会提炼出几块较为整体的理论,再找出这些理论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脉络和架构,最后再把实例放置进去。从理论高度切入抓住核心再来指导实践。当然这是我通常的思维习惯,这样可能比单独的篇章更能系统的掌握精髓。而参加读书会让我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就是独立的主见,哪怕是偏见。
(对于)思考题,(我认为)提出的一定要有系统性。在出思考题之前最好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其实梁老先生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哪怕是行文亦是如此。然后就是事先征集对这篇文章每个人想了解的东西,集众人所长。再有就是结合当下的现实,带着问题来求解,更有针对性,也能理论联系实际。
全贞雪:我当初建议另选一本书是因为考虑到大家对梁老先生的几本书都比较熟悉,已较清楚其中的思想内涵,所以希望第二阶段读书会读新的一本书来丰富我们的思维。但考虑到读书会初期文章匆匆而过,本人也没有参加过初期的活动,所以我同意“重读前面没有主讲的篇章”,重读形式方面,我希望继续延续目前的形势。
杨卫:我想重读全书,我认为可以有多种形式。如果多人对同一篇文章感兴趣,那么这几个人就一起出思考题,再选出一个总主持。如果某个人觉得几篇文章之间有联系,那么就把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我建议推荐书目能多从《朝话》篇目里选择。
曹凤娇:我们几乎已经研读过整书的内容,一篇一篇的读过来,书越来越薄,(我觉得)现在反过来可以让书越读越厚,因为一篇文章的内容涉及到其他很多篇章,我觉得可以从一篇文章中抽出一条主线来讲解,结合整书的内容试着把自己关注的问题讲得深入全面,因为我们之前拜读了不止梁老先生的这一本书,对梁老的观点有所了解,想必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将所了解到的内容系统化,而且每个人关注的点可能不会相同,而且理解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所以我们就可以就一篇文章中的一个问题来详细深入,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这过程中也可能会引荐我们自己所读过的别的书的内容,我们可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做一个简介(像先生和刘畅做过的《痛失芳心》的简介)介绍给大家自己最有感触的内容。引荐的内容不局限于书,各种形式都可以。比如电影、小故事、自己所经历的事件和社会新闻等等,这样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把好的东西推荐给大家,启发思考。
王旭浈:我比较同意前面大家说的,把几篇相关的文章一起重读。重读的范围是全书,大家可以任选感兴趣的一篇或几篇,因为不同的人来主讲,出思考题的角度不一样。
唐瑶:先生博学多识,无论是重读《朝话》还是读别的文章我都不反对。我想要引进新人进来,不知大家都有什么人选,可以提出来参考下。
先生:大家提出来重看博客上记录的内容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整理稿大家付出了很多心血,可是大家后期的利用和珍惜还是不够,这是一个问题。现在大家回去再看看博客上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成熟的、稚嫩的、到位的还是有些偏差的,对我们都会有触动,这个显然是有意义的。当时我们开这个博客的时候我和黄芊也商讨了很多,黄芊也费了不少力气,现在大家每人手里都有一滩子事儿(很忙!这个我能理解),但是我认为我们的博客还是要利用好。博客内容的回顾,不管作为成员之间的亲师取友还是砥砺自己、提醒自己向上不已,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所以博客的作用我们要重视起来。
我把问题交给大家解决以后,大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更高了以后,大家的成长就会更好。同时,对我的推动一点也不差。李林溪以前也说过:“在读书会上总想不出你的出牌,但是总是能够与主题挂上钩,看似没有关系,但是又能关联上。”我告诉李林溪这个是积累。大家不要着急,你们一定能够比我做得好,因为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没有人这么教这么带过我.
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本身也是把我们系统的学习与关联性的学习对立起来,使得割裂的就很严重。现在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你们就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就是有内在的关联而外显的关联显得却很弱。就像学医一样,病人得的不是标准病例了我们就不会看病了,那我们不能按标准病例让人生病啊,教科书上只是为了我们学习方便,所以才会选择一个简单的病例给大家。如果是复杂的,那我们学习时就会晕的。
总体来说,大家不要怕,大家还是要上。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特别理解唐瑶更喜欢听我讲,因为我更喜欢听你们讲,但是我每次来不会不讲。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家不要把我讲的内容弄得像听课一样,我们不要躲,我们更多的是要上。大家在走向社会和走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角色当中的时候,大家肯定要更多的靠自己去主动。如果懈怠了,别人很有可能就不跟你玩儿了。当你们在做导读的时候,你们自己去把握整个读书会的时候,你们就不敢懈怠了。我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成长和担当。在读书会里我更多的是想在合理的范围内往后退,我的退并不是闪人走人,而是希望积极的关注你们,但我不会上手,我会提点和点播。其实这个更难,因为手拉手更容易,所以对我也是挑战。希望大家积极主动,不要害怕,逐步的增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懈怠,积极上进。
程路涵:未上交!
黄芊:大家此前提到的重读《朝话》可以形式多样化的想法,我觉得很好,但是我首先考虑到的是“断档”的问题,目前尚有一篇文章《东方学术之根本》无人预定,我认为只要有新文章尚未读过,都不能算开始“重读”。在之前的读书会中,有一事让我一直有些焦虑,就是文章的预定有时不能非常及预定,因此,在将来,当形式更为多样化以后,有谁来牵头做归类、整理、发起一个主题的工作,让我稍有担心。时,需要反复提醒大家
结合这个考虑,我提议,采用轮流坐庄的形式来管理读书会,而我作为总联络协助庄主完成工作,我认为比较合理的周期是一个季度。按一月两次读书会的频率,一个季度最多六次读书会,基本上可以把一个专题讲述清晰。同时,在这一个季度中,诸位也可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同时,也可考虑在期间举办一些相关延展活动。非常希望所有在校同学,能够把握机会,多锻炼自己,以为将来踏入社会做些准备。
先生:对于人员增加的问题,我希望多元化,因为人越多大家的思想就越丰富,就会有更多的碰撞和相互启发。
高傲:我认为新成员的考核要求可以参照《朋友与信》里面的两句话。
一、交朋友时,要从彼此心性上认识,做到深刻透达的地方才成。我觉得一定要对地方的心性有认识。
二、所谓知己的朋友就是彼此信得及的朋友。我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的智慧与情感,了解他的心性与脾气。之前我们对新成员的发展已经设立了一些考核制度。如果新成员是我们读书会成员介绍来的,那作为介绍人首先就要郑重,对于这个人的志向、性情、心性、脾气、智慧和情感都要有了解。还有就是会要求其关注我们的博客、读整理稿、读《朝话》,还要写心得体会,这些都是硬性的要求。如果不是读书会成员介绍的,自己要来加入的,这些硬性的标准也是可以用得上的。我认为形式可多样,但是新成员我们要是信得过信得及的人,所以需要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