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学小史》思考材料
一.梁老先生成长历程简表(1893—1906年)
年代 |
年纪 |
历史背景 |
成长经历(2+4) |
自学内容 |
1893年 |
出生 |
甲午战争前一年 |
多方荟萃交融 |
|
1898年 |
5岁 |
光绪维新变法,停科举,废八股 |
开蒙读书(读地球韵言)(家塾) |
欧亚、太平洋、大西洋之类 |
1900年 |
7岁 |
|
北京第一个洋学堂—中西小学堂 |
父亲的宽松教育(三样):讲戏;社会人情;卫生健康。 |
1901年 |
8岁 |
义和团、庚子之变 |
停学英语 |
|
1902年 |
9岁 |
学堂复兴 |
南横街公立小学 |
彭公创办《启蒙画报》,内容涉及科学常识、历史掌故,名人轶事等格物致知之各门各类故事,白话文,配以图画。 “爱看《启蒙画报》、《京话日报》,几乎成瘾。 |
1903年 |
10岁 |
|
蒙养学堂 |
|
1905年 |
12岁 |
|
家塾 |
|
1906年 |
13岁 |
|
江苏小学堂 |
|
…… |
|
|
|
|
二.思考题:
1.梁老先生的自学源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一个人的学习经历、成长经历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请回想一下自己的自学经历中受到过哪些影响?
2.梁老先生受父亲和彭公影响甚深,是否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孩童时代父辈长者对他的教育、栽培对其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没有这种环境的孩子是不是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3.先生在书中总结了“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即“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大家如何理解这片“向上心”?如何培养自己的“向上心”?为什么说“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如何做到“有自觉”?
4.梁老先生在文中一再提及自己“自幼呆笨”,且身体“瘠弱”,但勤加修养,十四岁后终渐渐变得聪明体健。文中归纳他成为“成功人士”的两点原因,一为“不偷惰”,二为“不死读书”,大家如何理解?
5.(延伸提问)近日网上热传李开复罹患癌症的消息,结合曾经不断被热议的年轻企业家过劳死的问题,大家对那些生存在企业责任、竞争压力下的成功人士所面临的两难状态作何理解?在越来越忙碌的社会现实中如何保持内心的从容?与时俱进与从容谈定是不是鱼与熊掌?
6.对《中庸》一书中“虽愚必明,虽预柔必强”中辩证关系如何理解?可否举出自己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延伸阅读
《挺经》(作者:曾国藩)
详细记录了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十八条心法,是其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为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
《挺经》——内圣外王之法
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世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参与,以恰淡的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在前有猛虎后又毒蛇的情况下,不受其左右,气定神闲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推荐阅读:《挺经》第四章
原文
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养家,亦须以明强为本。难禁风浪四字譬还,甚好甚慰。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凡国之强,必须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迎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解读
曾国藩提倡自强、倔强,这都是大丈夫立世所必不可缺的。值得引人注意的,则是曾国藩在此自强、倔强的基础上提出了明强的概念。明强的意思,不外乎既要自强,又不能盲目自强;既要超过别人,又要注意一定的条件和场合。在这里,曾国藩以历史上的人物为例,提出要坚持孟子的集义而强、曾子的从自我反省中崛起,反对李斯、曹操、董卓、杨素那样的强,因为他们的强都用于谋一己私利上,所以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