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勉仁读书会(北京)

整理稿

《这便是我的人生观》整理稿

来自 Ryan[闫涵] 2013年8月7日
2013年8月7日

A Decrease font size. A Reset font size. A Increase font size.

《这便是我的人生观》整理稿

                            主讲:杨卫  督导:唐瑶,唐韬

杨卫:第一题:梁老先生认为:对人类奋勉向前之事莫名欢喜、赞成,此为人心之所同然。为何当今社会,更多见的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呢?请结合“复旦大学投毒案”谈谈对此的看法。

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挺久了,我先简单说一下背景。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之前,中国就有挺多的投毒案。最有名的就是95年清华大学朱令投毒案,97年北大化学系一个同学使用铊盐投毒,2007年也是出现了校园铊盐投毒案件,2012年,凤岗有个同学直接把农药投到桶装水里面。我在大学的时候有个师兄还说自己保研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班班长和团支书篡改了他的成绩。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受害者名叫黄洋,是一名挺优秀的学生,直研直博,后来放弃直博,找工作未果,获得考博复旦大学耳鼻喉科笔试第一名。凶手林某,农村孩子,也是从小学习优秀的学生,身边的人都会觉得他科研能力惊人, 论文发表数目也远超一般学生,热心于同乡会活动,爱玩篮球,爱玩三国杀,甚至擅长讲冷笑话。他们都觉得林某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共场合略显羞涩、在自己的圈子很擅长沟通的瘦高男生。在投毒案发生之前,大家对林某的评价还都是很不错的。我想不明白,这两个优秀的学生怎么就以一种让我小吃惊的方式死了。最后凶杀的动机也没有很清晰,只是说可能是因为黄洋平时说话大大咧咧,比较骄傲,有可能在无意间伤害到林某的自尊心。所以林某选择在四月一日投毒。所以,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为什么现在各种羡慕、嫉妒、恨横行社会?

唐瑶:我开始也挺关注这个案子的。之前的朱令案也有很多人愤愤不平。我上高中的时候,马加爵案给我爸爸的刺激很大。后来参加读书会、心理讲座,我发现确实有人格分裂的人,同时,我们也不好说自己人格完善。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外求,道德、信仰的丧失,好像不光是羡慕、嫉妒、恨的问题,就是整个的人格分裂,人格分裂以后,不是太好控制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来,就像北京前两天又捅人了,大家都说这是北京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包括城管打人,各种民工问题,各种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当然了,如果大家都像先生那样觉悟,世界就和平、温柔多了。

前天有个病人约我看病。我告诉她:明天11点来吧。她说:我要10点来。我觉得这个人挺无理的。如果在以前,我就会说:不行,10点有患者等我。但她告诉我,她要参见产后培训班。我就说:好吧,方便你一点。她就告诉我,她刚生完孩子五个月,这次是陪婆婆来看病。孩子一出门,感觉像皇帝出行一样,要照顾老、照顾小很麻烦,谢谢我这么理解她。我就发现我和病人相处的模式变了。我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想起先生之前说“我理解你”的时候的语气。我想如果人的内心变平和的话,很多事情就可以避免冲突。这件事给我挺大触动。

曹凤娇:我看到这道思考题的时候,我想到心理课上讲的:外在关系是内在关系的投射。当梁老先生看到别人奋勉向前的样子,他就会向往这个,认为这个是美好的,就会赞成,想达到这样的状态。但现在我们这些人,内在关系可能是矛盾的,看到美好的东西可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可能感觉被强迫。当有人催促他达成一种状态,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不能达成这种状态时,就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要把这些东西都毁灭掉,眼不见心不烦。

梁先生:我印象很深的是,我曾经关注到一种声音,但是这个声音不是很大,他说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他讲:两个博士住一个房间,合不来,为什么不可以调换一下?但现在这种状况是:就是不能换,就是不能换,让他们两关着门摩擦、对抗。这特别奇葩,我们现在就是什么都要管,什么都控制,但到最后,我们发现什么都控制不了。把这里堵住了,那就出问题了。当然更多的因素可能还有。但是,在一些细节的问题上,就是没有相互商量。规定都是压倒一切的。我们强调的是:团结在谁的周围,保持一致,然后就完了。彼此之间的协调、相互妥协都没有,而且也没有这种权利和资源。比如,我不想和唐瑶住,我想和唐韬住,但是党中央不同意,这成了党中央的事情,这很奇葩。这怎么不行,换一下不就行了嘛?但就是不行,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很多这种东西。我们看到这种状况以后,有很强烈的无力感,就是对自身状况的调节能力非常弱。一种情况就是:那就这样吧。但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内心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当挤压到一定程度,就爆发出来了。

我再想将一个佛洛依德的观点。有的小孩子恼火了以后就会说:我想把奶奶杀了,我想把爷爷杀了。这话一说,就捅破天了,尤其是在我们这么一个以孝道为重的社会。这个小孩不被打,也要被集体声讨一番。 “我想把奶奶杀了”这句话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 “我想让奶奶消失”。但是因为用了“杀”这个字,在中国文化里面就变成了绝对的大逆不道、绝对的残忍。我经常和家长讲,要理解孩子,因为孩子所谓的杀和成人理解的杀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去看这些人,这些人的心理都偏于幼稚。就是想把一些东西弄没了之后,他的生活就好了,这还是一种向外逐求,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受外界影响的,于是想改造外界。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多东西改不了,不要说改别的了,换个宿舍都换不了,你能改造谁?这样的话,就会产生强大的挫败感。当一个人产生强大的挫败感的时候,他的攻击性是很强的。包括厦门烧公交车的、拿着刀子到处捅的,爆炸的……他们都是感到了强烈的无助。告御状也告不下来,怎么做都搞不定。他们都尝试过调整,不管调整方式是什么,但发现没有办法,同时,他自己本身又不成熟,然后就用毁灭别人、毁灭自己的方式,来做改变。投毒案是很久之间发生的,但昨天家乐福门口就杀人了,上访不行就扔炸药,来回弄,这种事情越来越多,砍小学生,到幼儿园砍小朋友,越来越多……不是说以前没有,而是大家越来越喜欢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说明什么?第一,不极端的方式,他想不到,在教育里面没有,或者是他尝试过,但没有用,他绝望了。不是说都是外界的因素,但存在这种相互的作用,比如说,我想换个宿舍都换不了,这完全是两厢情愿、很便宜的事情,但是,就是不行,就是要控制,就是要管,这当然会让人抓狂!所有东西都要管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管不住。因为他没有办法在底下、通过微小的、局部的调节、妥协来改变这种状况,于是问题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僵硬,内部的张力和对抗的力量越来越强,我自己觉得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

而且在人高度愤怒的时候,他的认知会变得狭窄。你认为就是这个人给我挡的道,只要把这个人干掉,我就可以上博士了。这个其实根本不可能。稍微让他冷静一下,就能知道这个东西根本不可能。但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执着于这个东西,显然,我们在认知、信念系统里都是有问题的。而这个情况和我们之前搞了30年的“有我无敌、压倒一切、你死我活、阶级斗争”这种完全对抗(是一致的)。我之前在qq群里发过,土改的时候,他不是想杀死对方,而是想虐待自己的同类。中国人整自己人,一点不比日本鬼子差,自己人整自己人,绝对下得去手。大家在这种群体的暴虐中,体会到一种狂欢的喜悦,大家一下子就都疯狂掉了。这可能既有个体原因,又有群体原因。

杨卫:我出思考题以后,有一天,看到一个答案: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里,根本不可能有爱。现实就是一种竞争的社会。但是在家庭、课堂又特别强调友爱、团结。等孩子进入社会,就会特别扭曲,扭曲以后就容易人格分裂,思维变狭隘。

我们来看第二题:对照自己的生活,结合文章,大家如何理解“生气”、“活气”、“活人”与“生活”?文章中说的很明白:如我所信,我与二中学会同人与大地上古往今来之人,盖常常如此自奋而自勉焉。此之谓有生气,此之谓有活气,此之谓生物,此之谓活人,此之谓生活。生活者生活也,非谋生活也。事事指而目之曰“谋生活”,则何处是生活?谓吃饭睡觉安居享受之时乃为生活耶?是不知生发活动之为生活,其饮食则储蓄将以为生发活动之力者也,其休息则培补将以为生发活动之力者也,而倒转以饮食休息为生活,岂不惑耶?我感觉梁老先生讲的很明白,也的确应该是这个样子,但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好像又完全不是这一回事情。我特别有这种感觉,每天都是匆匆忙忙、斗志昂扬,但这一天结束想回顾一下今天都干了什么,就会卡住,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而且感觉特别累,根本不知道自己把自己耗在了什么地方,所以,想听听大家对自己生活的感受。

王旭浈:梁老先生讲:自奋而自勉,此之谓有生气,这就是说当落于被动的时候就很痛苦。自奋而自勉,就是主动、自发的去生活,积极向上的去生活,有一种自由在。我现在的生活是我知道我每天干了什么,但是大部分都不是我想干而是被迫去干的,所以感觉不是生活。总觉得真正的生活总还是应该自主、自由的,这样才是有生气的生活,可能会轻松一些。而当我每天被迫的干事情,总是感觉死气沉沉,一潭死水。

曹凤娇:最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看到一篇小文章:主人翁每天都在做一些很琐碎的小事情,他觉得没有意义,他想做一些很大的事情、有价值的事情。然后他就去努力做他想做的事情,但是他没有做成。他思考后决定继续做那些小事情,他才意识到做这些事情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面对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我要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时候,我又会问自己,什么是有价值的事情。琐事和小事都是生活中的事情,他们都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能专想做大事而忽略这些小事。

杨卫:之前有很多人和我说:哎,杨卫,你这儿有问题,你那儿有问题,我就可生气了,我就想:大家关系这么好,你说的问题我一个都没有发现,你怎么能这样看我呢?后来,过了一两年,我才幡然醒悟:哦,他说的是对的。我回头看我生活,我觉得生活没意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混沌、不自知、不了解。可能知道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可是对自己做这些事情的动机还不是很了解,就属于一种机械性的生活,就像冥冥之中,有一只手控制着你。就旭浈讲的自由、自主、自发的生活,我什么时候觉得生活是有意思的,当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当我真正意识到我同学告诉我的那些问题都是真的的时候,我特别高兴,我觉得今天过得特别有意义。有活气的生活,一定是要有清晰的认知、清晰的思考在里面。

陈阳:我支持一下,因为你说的我特别有感受。我上次也说过,人应该是长脑子的,应该是有一种自己的思考。经过我的经历,工作七年一直到现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我忽然发现,之前七年,虽然我有工作,大家每天看我也很忙碌,虽然我有在做,但是我发现:我其实好像是在别人引导我的一条路上去做,那这到底是不是我真正喜欢的?别人一挥动旗,我就屁颠屁颠的去做了。后来,我发现,人应该有自己往内看自己的能力。原来一段时间,我认为我很喜欢这种打了鸡血的感受,久而久之,我思考的时候,我发现我不喜欢这种打鸡血的感受,那时候,你让我干,我还是干了,但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我难受,再到后来,我就彻底难受。辞了那份工作以后,我呆在家里,就一直在想:我是谁,我能干啥?后来,有人和我说,你去找工作吧,你现在不找工作就是因为你没有被饿着。我就发现,我不愿意仅为了一口饭而去盲目的找一份工作。如果仅是为了一口饭而找工作,我一步也迈不出去,我连简历都投不了。

我发现有些东西是从量变到质变,它有一个过程。用自己的思考思考问题的时候,我真正发现我自己擅长什么,并且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个并不是别人告诉我的。我有一个特别大的体会,在别人的嘴里说出的我,我不会太相信。我要对自己有个认知,好与不好,能与不能。不管好与不好,我要有自己的感受,这样我才能自信。这样的生活才能是自信的、主动的、有思考的。我其实非常想做一个售票员,哪怕我有一天真做了一个售票员,我也一定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售票员,因为这都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不是为了一口饭、糊口而去做的。所以,我觉得生活不着急、要慢慢来,因为它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以前我可能觉得之前七年的经历对我来说就是垃圾、浪费,还特别的痛恨,尤其是对比和我同时期的同学,他们已经做到什么地位了,但是现在我有一种自信,我的生活会很长,我会慢慢地生活。体会到生活中的幸福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杨卫:我就没有体会到。我如果一个人在家里,我就发呆,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就发呆,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真心想做的,就觉得自己只能这样痛苦的发呆下去。这就是我部分的生活,我的生活部分是这样子的。

程路涵:我想说两点。之前有和朋友聊天,讲什么是忙,大家就会问我:程路涵,你是不是很忙啊?我之前就会说:是,我很忙。现在我会说:我安排的比较满,我不忙。忙是一个竖心旁,一个亡,这个亡不是死去的意思,在古汉语里面,亡是跑的意思。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心里想着其他事情,就是忙,如果你在做这件工作的时候,想的就是这件工作,那么你是不会忙的。我上班的时候,工作量是很大的,每天一下班就感觉很累,但还是会和朋友出去。但我上班的时候不想私生活,下班以后我不想工作,所以,我现在过得还不错。我今天去见我老师了,之前很长时间都没见老师。老师见了面就问我:几天不见,瘦了,脸色也变好了,你怎么做到的?教教我?我说,就是最近过得比较舒坦。我觉得生活可以简单、纯粹一些,做着这件事情,就只想这件事情,不要太多牵扯。

杨卫: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女人叫林曦,我向大家推荐一下,她说了几句话,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是:慢生活、快节奏。有程路涵说的那个意思。她的生活看似很悠闲,但同时又做的事情却比别人多很多事情。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慢生活,拖拖拉拉的节奏。另一句话是:用最认真的态度,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我想送给我自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最喜欢的事情。

我们开始第三题吧,第三题就是:如何理解人生者,无目的之向上奋进也。如何理解人生的无目的性?此“无目的性”和当今人们追求的内心的安全感是否矛盾?感觉以前在体制内学校学多了,总能用理性的思维,答出一份令老师满意的答案,但我总觉得这个东西不真。我不想这个样子和大家说话,搞得我很长时间,不知道该和大家说点什么,我想说点什么,就觉得这不是真的我,这只是一种理论。所以,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感受。

范金虎:我觉得人生是无目的性,我认为挺对,但我也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因为也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前段时间看了看《心经》、《金刚经》。它里面讲的空性,《金刚经》里面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联系人生的无目的性,让我感觉世界的本源都是空的,空的当然就没有目的了,有目的就不空了。因为世界的本源是空的,所以,在生活的过程中,就不要追那个东西,就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从里到外,向上奋进,创造,那就ok了,生活就挺好。如果在生活之中,加一个目的,感觉在目的之外还有一个东西,再追下去,这个东西就无穷大了,没有边界。

第二个问题,当今世界追求安全感,追求安全感还是一种向外的逐求,追求外面的一个东西给你安全感,那还是没有安全感,还不是从里到外、自我的那种自信,自我的一种踏实,这种感觉比较实在。

结合第二题,生活、生气,给我感觉,周围的人生活在一种机械里面,咱们旁观者觉得他很苦,但是他不觉得,他还是像陀螺一样原地转,他也不觉得快乐,但是他也不会往前迈一步,走出来。我觉得很多人都生活在机械之中,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生活,我可以给他们定义叫活着,吃口饭,活着,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生活的真谛,生活就是要有以为乐,如果生活没有快乐,那就和动物差不多,就是器械性的生活。生活中的乐趣就来自于从里到外的同一性、创造,给他人以帮助。给我这种感觉,如果你不快乐,你就去找出路,如果你快乐,你就好好的活着。

程路涵:接着老范说,我同意老范的观点。我最近也在听《心经》、《金刚经》,之前我也做《人生的意义》的主讲,人生的无目的性也讲了很多次,都不想再讲了。之前看《三联周刊》里一篇文章《移民的理由》,里面有一次受采访者是在国内读大学后又去国外读书,他讲,他在国内的大学里很少遇到能把课讲得精彩的老师。在国外的讲师也许没有国内的教授理论那么高深,但是这些讲师都是在做自己最喜欢的研究,遇到学生来听课,很高兴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世界分享给学生。这两者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人生总是奔着一个东西去,那就完蛋了。但我们说生命是向上创造的,只要是向上创造,你对它是真心有感情的,东西出来就会够真实。

关于安全感,之前有个朋友和我说过一句话,我到今年才比较有感触。他说,看你有没有安全感,要看你周围的人,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觉得你不靠谱,那你肯定没有安全感。安全感是相互的。原则就是一个让周围人感觉安全,也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东西。当你找到规则、自然的规律并且遵循的时候,你是有迹可循的,你是踏实的,周围的人也会对你感觉踏实,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有安全感。

安全感并不是逐求,但它有时候也是逐求的,它逐求的点是什么——你是否遵循了规律。就像先生说的:真相是不可战胜的。规律是要被遵循的,你是要被规律掌控。这时候,不仅你有安全感,所有的人都有安全感。

刘畅:我觉得说到人生的无目的性,不是说人生到最后总结不出意义,而是说它是不被限定的,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说到前一个问题:生活还是谋生活,我个人觉得谋生活并不能从生活中剔出来,因为,我们先要活下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我觉得谋生活的“谋”的意思是算计。因为我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算很多事情,比如刚才提到的,我一个月要花多少。但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谋生活变成生活的全部,那就等于把自己丧失了。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去感受、去体会。因为每个人只有一次。包括它这里说的目的,不是你追寻到了什么,而是在这一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收获到什么,创造了什么。这里提到创造,就是前面提到的生物和活人。我觉得生物的意思就是创造,不管你创造的是实体的物质还是规则、理念,这都属于创造。活人就是让自己生活的有乐趣,而不仅仅只是喘一口气。

全贞雪:生活要有生气,生气怎么来?我们前面说过了,要自由、要自主,也变相提到了要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前提下也感觉不到快乐。兴趣在哪里产生也很无目的了,你想要的东西达到了,你可能会高兴,但目的达到以后,感觉不太高兴的时候也有很多,这是不能预计到的。从没意思变成有意思,这也是一种创造,这本身也是无目的的,你也不知道在何处会发现兴趣,但是最重要的是用一种兴趣的眼光、快乐的眼光看待事物。如果没有生机在,这个生机是死气沉沉的,它的气机都是下陷的,就不会有活泼的这个“活”了,那只能是维持一种状态或这种状态持续下滑。只有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而且这种生机不是受控制的,是自然产生的,不是我们让它产生就能产生的。不想让它产生,它也有可能生发。只要是元气足,该生发的还是要生发的,该高兴的时候还是要高兴。所以说,生气自然是无目的的,可能发展好,可能发展不好。发芽的开始只能说明它有未来,可能会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造。可能还没有开始创造,但开始的瞬间就已经包含了生命的无目的性。就像刘畅说的,生命存在各种可能性。

范金虎:我接着你前面说的说。有些事情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办法界定。最近在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读了很多遍“至善”。什么叫做至善?我感觉和生命的无目的性差不多,有个趋势,但具体到什么样子,不好说。我感觉传统文化里,很多时候都讲趋势,一个什么样的方向?一个向上创造的方向。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至善”,这都没有办法形容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套,但肯定是那个方向。这个我觉得不好理解,只能这么想。还有程路涵刚才说的规律。我觉得规律是一种预知的安全感。就像先生说的:你知道规律是怎样发生的,当然有安全感,但前提是对规律的信服。可是现在很多人不信服规律。再有一种情况就是不知道规律。我可以信服,但是我不知道规律是什么,就像先生之前举的例子:什么事情我不明说,我让你猜。这会有安全感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个样子。我告诉你我喜欢这个样子的女孩,你就会有种安全感,但我就不告诉你,我不哭也不乐,我什么也不告诉你。所以,我觉得安全感是对自己认知的一种认可。

有一次,我请教先生,我站在六七个面试官面前,我是一个受面试者,我怎么能够不慌张,怎么能不心跳?先生说:那你就坦然接受呗,你对这个规律坦然接受好了,你不需要想那些技巧,因为到这种氛围之内就全忘了。我的感觉就是要把规律性的东西认识到。就像刚才饭前谈到的,我马上要变动,不知道以后是好是坏,但当知道结果不是好就是坏的时候,两个结果你都接纳,就可以了。所以,现在我就安省了,就有安全感了。

程路涵:安全感不是预置短暂的未来。我认为,宇宙是很大的,不能认识所有的规律,其次,一件事情不会只用一个规律来解决。未来是一步一步走的,我站在现在,我是看不到结果的,可是,安全感就是先生讲的全然的接受。用先生的话说就是:做好的事情就会有好的结果,但结果具体是什么,我不知道。那天也是和一个朋友聊天,我告诉他,你肯定会遇到一个更好的人,你虽然是奔着追A的方向走,但是你最后有可能和B结婚,这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但我可以预见的是,B不会比A差,甚至B有可能比A好,只要你是一直在做这件事情,想做好这件事情,同时遵循规律,你没有到达你预计的那一点,你也不会特别差。但是有些人看不到这个东西,对于很远的目标、大一点的东西,他是看不清楚的。规律向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大的方向,但具体到哪一个点上,我们真的不知道。但不能因为看不到那一点,我们的安全感就没有了。

范金虎:刚才那个问题,先生说过,在过程中努力,在结果上随缘。就是这个意思。

先生:我念一段我祖父的话。“自由自在”是说人的一切牵扯、顾虑,而充分有了自己。 “全心全意”是说人投进更大的生命(大于个人生命的社会生命)里面,仿佛没有了自己。此其,反而,时时被厉害牵率屈迫而生活着,没有自己的意志可言,而又同时却面面都在自己做打算。

听大家说完,我感觉有些地方我们需要廓清一下,安全感是安全感,掌控感是掌控感。我们往往把掌控感弄为安全感。我想要A,你别给我B,你给我B,我就不高兴,我就不安全,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按照规律走的,不是按照你的意志走的。我多次强调,意志不能战胜规律。你想要下雨,你想要凉快,但是现在进伏天了,你想要安全,但是,没有用,在这时候,你能做的就是采取好防暑措施。要放弃一切都在你掌控中的那种愿望。如果你要绝对安全、绝对掌控,别人就要绝对不掌控。就像毛似的,毛号召炼铁,大家就呼呼的都去炼铁。大家都饿死了,然后再鼓动大家学雷锋。这样,大家完全随动,完全处于被动。我们当时有虚幻的安全感是什么?反正,我没饭吃,你也没饭吃,大家都没饭吃,大家都在这儿待着呢。不是大家喜欢挨饿,而是大家都在挨饿,就这样。大家不去思考,不去从中发现问题在哪?毛要求绝对掌控,这必然出现另外一个情况,就是不能有规则,因为一有规则,他的随意性就被控制住了。所以,只要有毛在,就一定没有规则,因为一有规则,毛就玩不动了。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这种人有迷人的魅力?毛能把那么多人忽悠倒,那么多人愿意跟他走。为什么?就是他要把大家的情绪加热到沸点。但是后面怎么办,他不管。就像吸毒的人,瞬间的刺激是难以抵制的诱惑、致命的诱惑。而我们在内心深处,本我也是渴望这种没有任何规则,随心所欲,但这要出问题。所以,结果是他很有安全感,饿死几千万人。完全是他说的算,大家跟着他折腾。但是理性要求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思考、思想、感受、身体力行去解决自己的生活。若果不把大家捏成一团,就显得没有力量。不可能大家嗡的都去炼钢铁。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去钢厂,老的员工就和我讲:大跃进的时候,把圆的钢管锯一个豁,用榔头拍扁,通一个压缩空气的管,往炉子里一通,里面就有超声波,就能节能,大家都信,《人民日报》都登了,大家都这么做。但是怎么可能呢?空气一通,就把热量都吹走了。这东西通到土地里,就能增产。稍微走走脑子,大家就不会信,因为这根本不着调。但问题是什么?大家一起干,就跟真的似得。这个问题在于,大家在失控的时候,完全放弃了安全感。

被自己的欲念驱动的时候,就无所谓安全感。就像我说的,当你超速行驶的时候,你就不怕被撞死了,你会害怕被警察发现。他在乎安全感吗?翻车他已经不在乎了。这本是绝对没有安全感,但是他的感觉不是这样。我们之前讲过,存在两个世界,一个现实世界,一个心理世界。从现实世界讲,超速就是危险的。从心理世界讲:别逮我,我很high,我不怕死。超速本来是非常危险的,但他反而没有安全感的问题了。死亡很近,他反而没有安全感问题了。当主观成分、主观感受占主导的时候,我们的感知会被情绪、情感状态蒙蔽或屏蔽。我们反而开始觉得没事了。

文革时期,我在北大附小上三年级,清华大学发生武斗,我们就跑过去看。武斗的时候大家都使用手榴弹、机关枪,但是我们一点都不害怕,我们就觉得好玩,老师拦都拦不住,翻过北大附小的墙,过一条马路,就跑到清华去看武斗,当时地上还埋着地雷。这是真的安全感吗?这是虚幻的安全感,当时实处危境之中。我觉得我们要想清楚的是:你是这个世界的很小的一份子,你想控制这个世界本身,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我们要求自己是因天之序,道法自然。

刚才也和范金虎交流过我之前做试验的那件事。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实验失败,就是我们做的不够,实验成功就是我们运气好。虽然运气好,但是也然也与我和王迪的努力有很大关系的。路灯亮着,我们上班了,路灯亮着,我们下班了。没有奖金,也没有人表扬,我们就是全然的努力。我记得非常清楚,1986年4月7号,那个试验成功了。我们院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院,3000多人,技术人员1500多人。当时院长就记住我了。到后面评冶金部技术进步奖的时候,我上头的组长、大组长都想拿这个奖,但是院长说不行,他说:试验的时候,你们都走了,就他在那里坚持。我85年6月刚到那个单位,86年4月,试验成功。我有什么目的吗?我就是想把工作做好,坚持去做就是了。这个过程中,你的安全感来自什么?来自于你对于规律完全的顺从和体认。全然的放下。

我之前让黄芊扫描过那个资料——《突袭警报下的生命姿态》。在那里面,我祖父就是全然的相信:我不会死,因为我在做这件事情,而且我做这件事情不是为自己做的。如果死了,那就这样吧。这是真的完全的放弃,就是刚才讲的,解除一切牵扯、顾虑,充分有了自己。如果没有完全有自己,一直计较,怎么做,自己吃亏,怎么做,自己占便宜,这不是安全感,而是得失,是一种计较,一种分别心。

真正的安全感是什么?我觉得不是掌控感,而是:即便将来的情况比较糟糕,我也不会垮,我也能从这个地方翻身起步,不会因为这个事情趴下,垮掉。因为我经常听到家长和我讲:如果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好的小学,进不了好的小学,就不能进好的初中……灾难性的多米诺。再回头看张君劢讲的科学与玄学的争论,人的关系是不能按照x=y这条线去走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家也不用努力,躺着等死好了。因为人是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对自己施加很大的影响,怎么做,是你自己的事情。就像在爱情之中,暴力男也是自己找来的。你自己当然要有勇气去承担这个责任。我们要分清楚,控制感和安全感是两个事情。你的安全底限或者说打引号的安全感是什么,你要弄清楚。不然的话,自己就会非常不安全。因为如果你要掌控:别刮风、别下雨,出门车就来了,路上还不挤。你自己想想,这可能吗?这又进入自恋的状态了。对吗?所以我想我们要打破这个东西,弄清楚。

杨卫:说了这么多,我略微总结一下:人生是没有目的的,但是在无目的之外,它有一个方向,就是向上创造。同时,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不可控的,所以,能走到哪一步,是在意料之外的。虽然是无目的的,还是要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的。

我感觉,我内心中问题的焦点就是安全感和掌控感的区分,我喜欢厘清概念。

咱们最后来看看第四题和第五题。

我之前总是在心里默念这篇文章的题目,这便是我的人生观,这便是我的人生观。我总能感觉到一种笃定。而且梁老先生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如此笃定,当他年老,别人采访他问:您这一生的人生观有变过吗?梁老先生的回答是没有。我当时心里的感受就是:哇,怎么可能!从人生观,我想起了大家之前写的墓志铭,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我们写墓志铭,起码是半个月之前的事情了,我想问,如果现在重新写过,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地方?第五题就是当一群中学生想梁老先生索要赠言,梁老先生选择和他们谈“人生观”,有何深意?时间也不多了,大家想谈什么谈什么,尽情的发挥吧。

唐瑶:我想谈谈我们刚才说的话题:呼吸之间。这是一则佛教公案。佛陀问弟子:都是怎么修念生死的?有人说生死只在白天、黑夜之间,有人说生死在白天之间,最后有人说到生死在呼吸之间。在第四题中,梁老先生说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无常,就是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生命也是如此。我们谈的生命的目的、人生、生活、生气、活气,如果我们建立起无常的观念,可能这些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呼吸之间是什么意思?就像王老师之前讲课的时候说的,我突然之间被车撞死。外人可能觉得这话不太好听。但是在修行人看来,却不是这个样子。有个法师就把死这个字贴在墙上。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他可能也会积极起来、主动起来,主动找自己的方向。刚才提到《心经》、《金刚经》,《心经》是讲菩萨的智慧,讲空性,讲无我,就像先生讲的,无我为大。粱老先生也是,在炮火中穿梭,从来不觉得没有安全感,这都是无我的境界。刚才先生讲的安全感的来源,没有我,没有私欲,这就像佛家讲的利益众生一样。如果总是这种心态来做事情,肯定心里安定。

之前杨卫讲她的生活比较混沌,那我的生活就是饺子,里面有陷。平时上班,周末出去上课,只要听到哪个老师好,就去听课。慢慢经过这些,我就发现:生命是有限的,像大浪淘沙一般,慢慢就会发现自己的目标。我上午把病人安排好,中午能睡会觉,下午看看书、做做功课,晚上就休息,把该推掉的活动推掉,慢慢的饺子馅就有了,心里也感觉轻松。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心里其实已经有目标了。就像先生说的多给大家带来一些成长、进步的经历。我每天面对病人,他们来的时候愁眉苦脸的,如果他们走的时候,感觉舒服多了,内心轻松,我就感觉……我的墓志铭……

程路涵:之前我看一篇文章。里面讲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看完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我现在的状态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我不知道我的生命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我的生活大概是什么样子,就像我写的墓志铭,我感觉我正在慢慢接近我的终点。以前总觉得如果心里有个目标、目的就要从现在开始来做这个事情,不这么紧张,放轻松以后,我反而觉得我离着我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近。我不敢说我儿子肯定觉得我写的悼词就是他眼中的我,但我感觉我离着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唐韬:人生观,我感觉我没有什么人生观,也没有墓志铭。

杨卫:这就是人生的无目的性。

唐韬:就是……逃避现实,让我做一件事情,首先可能是拒绝,可能……就给人感觉不够积极,可能不太好吧。

杨卫:一个真实的自己,总是好的。我还是觉得你挺积极的。我发短信以后,我没有想到你那么快的答应。我觉得你还是很有担当的。

先生:我再说一点:人生观,我们之前总是社会人生观、政治人生观,总是有用政治去侵染它,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感觉被狠狠的格式化,就会感觉很无助,就感觉爱咋着咋着。

周一的时候,我给一个从南方过来的女孩子做辅导。这是一个长得挺清秀的一个女孩子,但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生机。他们给了我一份背景资料,她自己也写了一些。聊了一会,她的情绪慢慢松弛下来,我就问她:你觉得你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你有想过吗,你对自己的认知怎样?她的意思好像是:觉得现在自己做的还不错,但是刻苦精神还不够。我问她,刻苦是为了什么?她就说不出来了。她是一个开学以后读初一的女孩子,我又问她,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她说没有想过。我问:有什么感兴趣的吗?她说:没有……

为刻苦而刻苦,为努力而努力,现在相当多的孩子是这个样子的,这个女孩算是比较纯净的。有些孩子就是直接想找个轻省的、挣钱多的。但仔细一听,这肯定不是他的,可能是谁教给他的或者说是被谁给污染了。这个女孩还好,没污染也没东西,彻底空掉,她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我当然理解,要不怕吃苦,要顽强。但我们来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要顽强一把的。我们不怕吃苦,但我们不是为了吃苦而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实际是被强势的官版的人生观弄了以后,大家就彻底的没东西了。我们会潜意识的抵制强行往自己脑子里面塞东西,所以干脆让自己空掉,什么都没有。这种情况在咨询中看的特别明显,很多人特别痛苦,为什么?他被强迫了,被勉强了,被逼迫了,在认知上又调整不过来,他就扭曲自己,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就没有活路,因为他是在按你的意志活。他们告诉你,你要成为黄继光,你要成为董存瑞,但你根本不想成为他们。现在舆论宣传的是:你连董存瑞都不想成为?你怎么那么卑鄙啊?你就无话可说,你就被套住了。你钻进了一个套子里,别人不断的拧,你还只能忍着,不能言语。这种情况下,是不要求一个人拥有真我的,而且要求放弃属于自己的想法。

因为这种人生观是强加于人的,你被强迫、胁迫走自己的人生路,你当然不愿意,所以我和很多家长说,你不要逼孩子学习,为什么?如果好好学习是妈妈的意志,那我的意志是什么,我要跟你不一样吧?那我的意志是什么?今天我就这样跟一群老师讲这个道理,老师说:那怎么办?我回答:这也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因为你必须让他觉得这是他的事情,他才肯干。

邓(小平)在经济上把这个理论运用的很好。把地分给农民了,自己去种自己的庄稼的时候,农民马上知道要种什么,要怎么种,想方设法的种地。当时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很多老同志从农村回来和我说:真是痛心疾首,这么搞下去真的就不行了,现在都是人拉犁了。因为当时分地的时候,要做一个平均分配,有的人分到的地好,有的人分到的地不好,就会把不多的马、牛分给地不好的家庭。没有马,还是要耕种,所以,就出现了人拉犁的情况。大家就会觉得社会倒退了,之前还都是牛拉犁呢,现在都人拉犁了。但很快,情况就得到了改善。通过生产力、粮食产量的提高,收入的提高,农民很快就能自己买各种各种的农耕器械,人拉犁的情况只是一个过程。但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把过程当成结果来看,又把结果当过程来看。我们对社会的感知、对自己的认知都是错位的,这个社会肯定就会乱七八糟,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要怎么办,都跟没头苍蝇一样乱转,不出事才奇怪!出了事,这才是符合规律的。

我们要学会自己和自己负责,才能够对别人负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还没弄利索,还老想着亚非拉人民。我之前看了一个有关1974年西沙海战的纪录片,里面讲当时,我们的船有的是破的,有的炮是不好使的,还有电报收不到信号的……各种情况都有,多亏了南越更不行,我们才打赢了。我当时的感受是:军队这么糟糕,但没有人说毛,因为具体情况我们都不了解。但当时我们给越南的援助就有上百亿美元。曾经还把下发到部队的电报再收上去,援助给越南。真正的考虑利害关系,谁也不会这么做,这就是一种政治/狂想。非理性行为给别人的感觉一般都是疯掉,但自己的感觉很好。疯子和我们相比,自我感觉幸福多了,但我们不能因为他这个样子感到幸福,我们就去向他学习。

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人生观。党把党自己的人生观强制的塞给我们,这是不行的,这要出事。因为我们都要面对自己的生活、人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现在官方的人生观已经不能灌输给公民,底下大家又抵制,所以,就是彻底没有人生观,就像电脑连个操作系统都没有,连DOS系统都没有。当然,这个情况也最终会过去的。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讲,我们要有自己的人生观。不是“我想挣钱,我想找一个轻省的工作”这样的人生观。这肯定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咱们不唱高调,这样的生活肯定是不愉快的,肯定没有乐趣。我们到世界上走一辈子的目的肯定不能是:赚钱,然后就轻省的待着。自己想想,这太搞笑了,这像猪一样,猪就是这么过一辈子的,我们总不能弄成这样一种状态。

我们现在也经常看到各种凶杀、爆炸,这些人都是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因为对自己的生活不在乎,所以豁得出去,关键在于他们豁出了大量无辜的生命。在自己的人生中,不管是主动的上进,还是无意识的上进,原因是我们希望有兴奋的、喜悦的感受,我们不能避讳这个问题。

我问那个小姑娘,做什么事情会让你高兴?虽然他们给我的资料里都有,我还是要问这个问题。她干什么高兴?她回答说看电影高兴。冯小刚说看电影是大家一起花钱,在电影院里做白日梦。电影里呈现的东西能让我们充分投射。如果整天都沉溺于看电影,就是对自己现实的生活的幸福感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尔·盖茨也不会整天看电影,像做慈善,他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很多乐趣。看起来看电影会比玩游戏文雅一些,但也是一种自我陶醉、自我释放。我们不反对自我释放。但如果你所有的乐趣都来自于看电影,那肯定有问题。看电影是一个被动的事情,要主动的做一件让自己高兴的事情。人生问题不能靠看多少部电影来解决,虽然我们有很多电影可以选择。

我们不谈拯救谁,但我们肯定要把自己的生活理顺,对自己现有办法。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最精彩的东西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郑重、不懈惰才能呈现出来,那我们就去做这件事。当我们真心去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又取得足够的进展的时候,能惠及他人、惠及社会的时候,就会真心喜悦。这和你拿了多少钱,得了多少利是两回事。每天都能帮助他人,每天都能获得喜悦,这样的生活不好吗?还是每天吃完了赶紧睡,因为轻省。如果真的让他这么过,他就会疯掉。曾经国外做个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测试者全身都包裹起来没有触觉,眼睛用毛玻璃盖住,几个小时以后受试者就受不了了。因为这样和世界的感觉就被隔断了。没有触感、没有温度感,又不许说话,慢慢的,人的存在感就没有了,就开始痛苦。

小女孩觉得如果真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不是太自私?我们现在特别忌惮,我们把目标定在天上,自己却没有了,当没有自己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承担责任,当然也没有乐趣,这是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如果共产主义都是别人操纵,大家都像提线木偶一样,不管GDP翻几番,我们也不会幸福。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追求。现在的政策制定人既没有人文关怀,也没有科学素养。从布朗运动来看,大量的无序也是一种有序。有人调侃军阀:一个军阀问,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大家都走右边,那左边谁走。他没有想到,对面走过来的人也在走他的右边。可见他们自己糊涂,也要把大家弄糊涂,把大家弄得比他更糊涂,如果大家不糊涂,他们没有办法领导、控制我们。所以,我们不能让自己浑浑噩噩。不管你的人生观是高尚还是渺小,你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观,要对自己有感觉,对自己有担当。

杨卫:我们今天的读书会结束了。

王旭浈:李林溪离开之后,我接替他负责大家的签到问题,以后大家迟到或者请假,都清发短信给我。

注:感觉剥夺试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0 评论
0
FacebookTwitterEmail
Ryan[闫涵]

上一篇
第57次读书会举办通知
下一篇
《这便是我的人生观》读后感——冯蕾

您可能会喜欢……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快速登录

分类目录

  • 他山之玉 (21)
  • 制度 (5)
  • 原文 (15)
  • 年度总结 (12)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193)
  • 整理稿 (126)
  • 新生报到 (14)
  • 知会 (175)
  • 读书会活动小记 (10)
  • 读书小感 (21)
  • 读书笔记(请假专区) (166)

近期评论

    按月份查看

    其他操作

    • 登录
    • 条目 feed
    • 评论 feed
    • WordPress.org

    关于读书会

    banner
    2010-10-26在梁钦元老师的指导下,本着“敬读、勤学、自省、慎言、力行”的原则,确立大家应内修自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人格成长。

    热门文章

    • 1

      第118次读书会《朝话》之《三种人生态度》《谈生命与向上创造》《人生在创造》读书会整理

      2018年1月28日
    • 2

      第135次读书会《未能阐明佛家胜义——读《了凡四训》后所写评语》整理稿

      2019年3月3日
    • 3

      135次读书会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2019年2月22日
    • Wechat
    • Weibo
    • RSS

    @2019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571号


    回到顶部